欧蓝德单骑救主 广汽三菱离翻盘还有多远?

高飞昌2017-06-12 15:49

经济观察网  高飞昌/文

依靠一款欧蓝德,广汽三菱这家在中国市场一度接近边缘化的企业又逐渐找到了一丝自信。

在竞争激烈的中型SUV市场,小众的三菱欧蓝德上市半年多,已取得了不错战绩。根据公开数据统计,国产欧蓝德在2016年12月销售0.59万辆,2017年1月和2月销量回调后于3月达到0.78万辆,4月销售为0.67万辆,销量基本稳定在月均0.6万辆的水平。

欧蓝德对广汽三菱的提振作用巨大。根据广汽集团发布的2017年5月产销快报,广汽三菱本月销量为8200辆,前5个月累计销量为44211辆,累计同比增长270.31%;在过去的3月和4月,广汽三菱的销量连续两月破万。欧蓝德巨大的销量增幅让广汽三菱在广汽集团合资板块中力压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成为一颗新升起的明星。

6月10日,广汽三菱在长沙推出欧蓝德2.0L荣耀版车型,继续加强欧蓝德的产品覆盖面。该车为5座两驱车,其意义在于补齐欧蓝德2.0L风尚版车型与2.4L入门版车型之间的空白,使欧蓝德在售可选车型增加至5款,新车售价为16.98万元。

广汽三菱之所以迅猛增长,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是去年同期销量基数过低。实际上在推出欧蓝德之前,广汽三菱一度接近沉沦边缘。从2012年成立至今广汽三菱已经发展5年,且一开始就专攻SUV市场,打出“SUV世家”的旗帜,却阴差阳错地错过了国内SUV市场的爆发期。

广汽三菱的倒退从2015年开始,2016年因为欧蓝德的上市才基本恢复到2014年水平。

广汽三菱倒“U”型的发展轨迹,与其产品迭代速度较慢直接相关。在欧蓝德之前,广汽三菱四年时间里仅推出劲炫ASX、帕杰罗·劲畅两款国产车,新产品引入节奏缓慢,造成后发力不足。而从欧蓝德开始,广汽三菱才重新走回正轨。

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尤其是三菱和广汽股东双方对于广汽三菱的态度转变。首先是由于轿车市场萎缩,三菱方面在2015年宣布停止研发轿车,未来将专注于SUV,这与广汽三菱主攻SUV的方向不谋而合;其次鉴于东南三菱复杂的关系和多年来的经营不善,三菱为了重整在中国的业务只能押宝广汽三菱,以2015年广汽三菱重组三菱中国进口车业务为标志, 广汽三菱成为三菱和广汽双方都必须倚重的完全核心。

加之2016年三菱被日产以34%的股权控股,三菱加入雷诺-日产联盟,这为广汽与雷诺-日产联盟之间重新商讨三菱在中国业务提供了机会。据了解, 2017年1月,三菱汽车新任首席执行官特雷弗·曼恩调研中国市场,与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会面。2月22日,曾庆洪赶赴日本东京,与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董事长卡洛斯·戈恩会面。次日,戈恩卸任日产董事长一职,分析认为其将专心于三菱汽车业务,而新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也为三菱的持续产品推出提供了机遇。

随后广汽方面开始大规模输血广汽三菱,为促进其“SUV+新能源”战略推进,广汽将自身的新能源技术和车型导入广汽三菱,比如4月份上海车展期间广汽三菱亮相的首款新能源车祺智PHEV,便来自于广汽。

从此,广汽三菱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欧蓝德近来的市场表现将广汽三菱从籍籍无名再次拉回到大众视野。不过,广汽三菱何时能进入主流车企行列尚未可知。早在2012年成立之初,广汽三菱便设想三年内目标20万辆,目前看只能从头再来。

在广汽三菱的总销量中,欧蓝德占据70%左右的比例,是名副其实的明星车,但其月均6000辆的销量还算不上大红大紫。与日系同门的直接竞品本田CR-V和日产奇骏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两款车4月份的销量都在万辆之上。

事实上,广汽三菱手中并非缺乏好牌,关键在于如何将好牌打好。在技术方面,三菱有着来自达喀尔拉力赛的技术和四驱实力,在口碑上欧蓝德等车型在国内也一直有着不错的名声。

从欧蓝德的具体车型销量构成观察,其绝大多数销量都来自于四驱车型的贡献,这与其对于欧蓝德四驱技术的重点宣传不无关系,在其制造的“2047(20万以下四驱的7座SUV)”概念中,欧蓝德的四驱技术得以直观展示。而在品牌营销层面,广汽三菱采取多轮的轰炸式营销,包括与湖南卫视综艺节目《歌手》进行合作,一定程度为欧蓝德增加了曝光度。

广汽三菱2017年的销量目标是完成10万辆,增量将依托欧蓝德和欧蓝德PHEV,以及由广汽导入的祺智PHEV三款新车来支撑。此前的教训已经说明,品牌力不足的三菱,如果缺乏新产品刺激就会迅速掉队。因此广汽三菱计划持续展开产品攻势,其制定的产品规划是,2016年-2020年共推出10款新车来出击市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产品报道部主任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动态,包括行业政策走势分析、新能源汽车发展观察、自动驾驶前瞻研究、汽车后市场产业洞察。尤其对于相关汽车企业战略变化和发布的汽车新品有独特见解。擅长做调查、挖内幕,呈现专业精准的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