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股市如何不辜负这两年

社论2017-06-17 11:28

经济观察报 社论 这一次会是好消息么?答案本周揭晓。全球指数供应商美国明晟公司称,将于6月21日公布是否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这是A股四年以来第四次“冲关”。我们相信对此应抱持的平和的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中国A股仍然是一个建设与迭代中的市场,如果我们赢得一个脱胎换骨的股市,MSCI的一时得失何须在意?更何况,任何没有中国A股的国际指数都不完整。

所以我们宁愿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国内。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两年前的灰色记忆?从2015年6月15日开始的17个交易日里,上证综指下跌32%,20多万亿市值蒸发,股市流动性几近枯竭,此后政府援手,“国家队”入场,股市逐渐进入依然震荡的修复期。从那时起,对这场股市异常波动的反思就没有中断过。政府、学界和市场人士视野和触角所及,包括杠杆过度与无序,交易制度的设计缺陷、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不成熟的交易者和不适应的监管制度等,几乎涵盖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的方方面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市场从未远离过两年前的股市波澜。从规范上市公司大股东违规减持,到严打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严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封堵忽悠式重组,监管者重塑证券市场生态的用意明了。可以认为,对于今天的市场建设来说,昨日的股市是一面镜子。顺便说一句,尽管在对市场的反思中,加快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呼声很高,甚至被看作新一轮制度构建的决胜一战,但在刘士余掌舵证监会的480多天里,公开言论中他最少谈及的正是注册制——虽然很多市场人士倾向于将IPO大提速解读为 “准注册制”的推进。其中奥妙耐人寻味。

这当然并非2015年的股市历史剧告诉市场的全部,我们已经支付的成本应该有更富含金量的“对价”。一方面,即使两年过去,对于救市本身的争议也没有休止。在可能的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之间如何权衡,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任何决策都是相机抉择的结果,下一次危机来临时仍会如此。另一方面,成熟市场的经验证明,救市行动应该是确定的金融稳定应对机制的一部分,作为应对市场失灵的权宜之计,它离不开法治保障与程序公正,它要求不损及基本市场规则和理念,还要让整个过程可监督和问责。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救市对市场的扭曲无可避免,我们终究无法建立对权力的约束机制和对市场规则的尊重。如果说2015年的缺失情有可原,那么下一次呢?

这对于正在推进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至为关键。现实地看,过去一年多来,证券监管部门着力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严厉惩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行为,对市场乱象连下猛药。虽然一些做法不乏争议,一举一动中却颇有对接注册制的意味。这并不奇怪——对于市场主导、信息披露为本的注册制来说,可靠和到位的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是对证监部门的最大考验。还可关注的是,全国人大有关注册制改革的授权决定以两年为期,截止到2018年3月。未来8个月,注册制将以怎样的姿态推进,相关实施方案是否会在期限内发布,目前虽无公开信息,决策者权衡之难足可预料。注册制改革核心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监管者、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各类市场中介机构不能各归其位,注册制就很难名实相符,好公司无法通过市场筛选的方式脱颖而出,监管者甩不脱要为指数涨跌承担责任的尴尬,买者自负的信仰更难以确立。

股市的起起落落,财富的膨胀与蒸发,与证券市场一路相伴,市场异动乃至股灾贯穿了市场发展史。不独中国,各个市场均是如此。当下,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确定无疑,我们只能秉持敬畏之心,深刻理解市场逻辑,从革新监管理念开始,为塑造理性健康的股市打下坚实的基础,培育更具活力的市场体系,以强化其资源配置,价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在下一次泡沫和危机到来之前,这是我们可以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