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成本年化27% 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怎样抬高的

蔡越坤2017-07-08 10:5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银行可以对企业资产、经济情况进行评估,如果经济情况、信誉良好,可以适当地在企业困难的时候支持企业,也许就能渡过这个难关。”一位纺织企业主向经济观察报吐露心声。

其口中的“难关”有多难?6月下旬公布的2016年审计报告中显示,跟踪审计工行、农行等8家重点商业银行发现,8家商业银行办理续贷时部分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要求先“还旧”再“借新”,贷款企业只得另行高息自筹资金过渡,延伸调查20家企业筹得过渡资金的年化利率平均27%。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由此可见一斑。

民企融资困境

近年来,我国银行机构信贷资产投向“脱实向虚”问题突出,部分银行要求企业先“还旧”再“借新”。“很多银行有规定不允许借新还旧,企业本身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展期,但展期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在征信上会显示为‘关注类’,对企业未来融资造成影响。”一位银行从业人员称。

根据我国《贷款通则》规定,企业如果到期不能按期归还贷款,借款人应当在贷款到期日之前,向贷款人申请贷款展期。是否展期由贷款人决定。申请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展期的,还应当由保证人、抵押人、出质人出具同意的书面证明。已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长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3年。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借款人未申请展期或申请展期末得到批准,其贷款从到期日次日起,转入逾期贷款账户。

银川市一位担保机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企业续贷过程中找不到其他办法融资,只能找民间借贷机构进行过桥贷款,融资成本变高,会对企业短期资金造成压力,而且有时候存在企业把旧的贷款偿还后却无法获得新贷款,很多企业“死”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进行过桥贷款对企业来说,融资成本太高,尤其是在实体经济整体下行期。这么高负债成本,投资收益肯定负担不了负债成本。对企业长期发展不是很有利。”“对于一个公司发展而言,企业资金出现问题企业就没办法发展,特别是新的公司靠自身的利润去发展在速度上有些慢。过桥贷款期限大多比较短,期限十来天左右。通过民间借贷专门做借贷的机构寻求临时帮助,企业也没办法,必须要这样做。”上述温州服装厂老板抱怨称,“企业出现融资问题时部分银行不是想办法怎么救活企业,而是担心风险,对企业进行缩贷、收贷。如同一个人生病了,应该想办法救治而不是弃而不顾。部分银行这种做法加速企业的破产和死亡。”

谈及对企业不良影响,地方金融研究院莫开伟表示,主要有三大影响。一是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使企业经营陷入更加雪上加霜的不利境地;二是一些银行缺乏诚信观念,当企业偿还贷款之后不给企业继续续贷,而企业的“过桥贷款”又大都是通过高利融资途径获得的,这样会将企业逼向绝路;三是间接助长了企业信贷违约心里,一些企业怕偿还银行贷款之后未能续贷,从而形成到期贷款故意不还,并进而形成“羊群效应”或感染效应,恶化整个社会信用生态。

银行的难处

“银行关于对企业‘还旧’再‘借新’有监管规定,企业到期必须先还旧的贷款,或者申请进行展期,企业到期不还款,算逾期,会调低企业的信用等级,是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是监管的要求。”大华银行一位资深高管称。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国有银行之所以要求企业必须先“先还旧再借新”,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问题。一来2016年经济上半年仍然不景气,即使在三季度后迎来了补库存的弱周期,企业的现金流与经营状况也很难说得到很好的修复;二来处于经济转型变革期,对一些实力偏弱的企业而言,政策风险比较大。三来与中小银行相比,大行的信用风险偏好更低,经营更加稳健审慎,对风险的控制也会更严格。

上述温州服装厂老板称,“因为温州中小企业比较多,所以借贷非常普遍。很多银行愿意和国有企业去合作,或者有资产、有抵押品的企业。或者找让企业去找信誉度高的担保性公司,彼此互保。但是,这个最大的风险点在于,企业间彼此担保,一家出现问题,各家都出现了问题。”

其所指的是互保贷款,即指两企业之间互相担保获得贷款,对等承担担保责任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是一种不需要实质抵押物的互相信用担保就可获得大额贷款的融资工具。当其中任何一关联企业发生经营和财务危机时,很容易导致担保链的断裂,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会突然暴露。

企业通过互保进行贷款主要有三大风险点。第一,担保能力风险。企业之间互为保证,降低了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能力。关联企业越多,担保链越长,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额度就越大,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第二,法律风险。关联企业中的控制企业很容易运用其控制力,制造虚假债权并以此抵消从属企业的真实债权,使从属企业的资产减少,从而给银行等债权人带来损害。一旦该子公司被银行借款所累、经营失败或发生诉讼,控制公司又以有限责任为由迅速脱身,影响银行实现债权;第三,多米诺骨牌效应风险。担保企业中的一家企业出现资金紧张,在某个银行产生不良贷款,必然引起所有银行的关注。如果多家银行大量抽退资金,势必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不仅对企业产生致命打击,对未抽退资金的银行也将造成巨额损失。

莫开伟认为,“造成这种信贷现象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确实有少数不讲诚信的企业影响了整个社会信用生态,使银行产生了畏贷、恐贷心里,担心贷款没有收回再放贷款会加大信贷风险;二是银行将中央政府及监管部门确定的续贷政策抛置脑后,仅从只身利益角度考虑,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三是上级行确定的到期贷款收回率、不良贷款上升率等考核指标,又迫使基层银行机构不得已而为之。”

寻求风险平衡点

在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收紧信贷或许有助于增强中国企业的整体信用度并去除过剩产能,但同时也驱使融资活动流向别处,包括非传统放贷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其他领域。但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如何平衡好非常关键。“银行也在慢慢转变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对一些比较优质的企业还是在尽量想办法帮助。”上述银川市担保机构人士称。

2016年2月,银监会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时表示,对市场前景较好、但暂时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可通过信贷展期、借新还旧等贷款重整措施,缓解企业债务压力,不能一刀切,简单压贷、抽贷、断贷。

2017年,央行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及企业融资问题时表示,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上升,部分企业依靠“借新还旧”甚至“借新还息”维持经营,新增融资周转效率低下。一些产品没有竞争力、财务不可持续、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占用信贷资源。

上述大华银行高管称,“银行做的是风险的业务,银行虽然要努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但不同类型的企业风险类型和风险高低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风险,银行需要有风险规避。银行在做贷款时候是有选择性的,需要找到平衡点。如果企业贷款收不回来,对经济运行系统也会产生巨大冲击,银行必须要平衡风险和收益。”“银行应该更加充分的解企业的成长性和风险性,确实有风险的企业可以引导破产或者重组。但是如果企业短期资金出现问题,银行应该联手参与企业管理,控制企业风险,给予企业融资帮助,而非缩贷、抽贷。如果是简单的‘手术’救活企业,企业还能给社会创造一些价值。”上述温州服装厂老板表示。

李奇霖也表示:“无论如何,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提高了,毕竟融资渠道从银行转向了非标和民间借贷。在具体实施时,银行可能还是需要考虑节奏与个体风险紧急与否的问题。”

从监管如何去规避风险点角度分析,莫开伟表示,其一,改变现有银行机构业绩考核机制,确保真实反映信贷经营管理行为;其二,监管部门切身肩负其监管责任,对银行机构信贷经营行为建立科学的、严格的动静态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的及时性、灵敏性和有效性;其三,完善社会监管体系,让全社会对银行信贷投放及经营行为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