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农地流转与产权改革依然重要

徐远2017-07-12 10:09

经济观察报 徐远/评  今天在场的大部分嘉宾都是做研究的,而赵燕菁教授的角度和大多数人可能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大多数人是从市场运作的效率出发,先假定市场存在了,研究其效率,这点文贯中教授讲得很清楚。而赵教授是从一个变化的角度,从市场具体如何发生、如何建立的角度看问题。我不完全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但这个角度还是引起我很多思考。

我概括赵教授刚才主要阐述的两个观点:一个是从以前的增量发展转为现在的存量调整,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转换,意味着政府的政策思考模式要转变;第二,以前的土地财政要转变为未来的现金流财政,背后的机制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但有些地方我并不同意赵教授的结论,在这里提出两个问题以供讨论:第一是关于农地入市的判断,赵教授说这是一个已经过去的问题,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有道理的,毕竟大规模土木工程的城市化可能已经过去,未来在总量上、增速上一定是降低的。

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改革的重要性还是被忽视了,这不仅是城市的问题,也是农村的问题。农村的土地、要素的流转、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村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农村人口的进一步释放,在这些方面我认为产权安排还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个问题还是回到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在历史上解决了融资问题,因为依靠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短期内为大规模城市化融资是很难支撑的。下一步土地财政如何走,是否能转变为现金流财政,负面清单是否行之有效,需要思考。让我们把所有的社会价值判断都放下,只是沿着技术性假设走,需要问的问题是,现金流财政的条件满足吗?负面清单能否把存量财政变为流量财政?能否顺利实现背后的、相应的现金流的收入,用以维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

如果真的能够做成,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得以转变。我认为很难乐观。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土地财政不是有计划的,是历史发展倒逼出来的。未来的转变方式如何发生,负面清单到底如何操作,各方的激励机制如何,推行成本有多高,都有待观察。在此之前,土地财政的模式看起来还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来看待,不必急于评价。

(本专题内容来自“产权安排与要素流转——农村改革与城市化”研讨会。此研讨会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主办,会议主持者为50人论坛秘书长刘喜元。文章系由各位嘉宾发言内容整理而成,并经本人审定,内容刊发时有删节,所有文章均不代表50人论坛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