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融创新一日千里 金融教育筹谋转型

胡群2017-07-18 14:5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中国金融进入了重大转型历史时期。”人大副校长吴晓求近日称。

中国金融业已经历最奋进的时期,随着金融风险、监管的变化,尤其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中国金融业势必将构建出新秩序。

“在这样一个时期,培养优秀的经济人才,特别是金融人才,显得非常得重要。”7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黄晓勇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FIN新合作·新金融”暨中美创新金融教育菁英人才储备论坛上表示,社科院研究生院不仅要培养一大批理论专家,更要培养更多的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用型的中高端的人才。

风险终结于金融创新

过去多年中国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程度上的风险。

“我国经济金融经过上一轮扩张期后,进入下行‘清算’期;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金融业内部失衡,二者循环不畅,结构性问题突出;一些市场主体行为出现异化,道德风险明显上升,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尚不适应。”人民日报7月15和16日以本报评论员的形式发表文章称,要严密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保险市场风险、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切实防范金融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

吴晓求认为,中国金融发生历史性变化有三大特征。一是金融结构法之声变化,预示着中国金融风险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二是科技对中国金融的深刻影响。三是中国金融的国际化程度在快速提升。

“美联储为首的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的‘外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放大了这些金融风险,导致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执行董事章俊称。

受累于当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下,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过去几年金融体系中,在金融创新名义下利用我国分业监管制度来进行监管套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

在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

该会议给出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明确的答案,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

“金融改革最终的是金融创新。”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在其著作《新金融秩序》中写道:“风险终结于金融创新”

科技金融创新

“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渗透金融,这使得金融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吴晓求称,“如果说,中国也能在金融领域的某个地方处于领先地位,那就是科技金融,其他的机会都不太大。”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金融科技起源并非于金融,而是科技。如果不是科技机构迅速抢占金融业务,中国的科技金融创新能力可能远没有现在的水平。

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呢?吴晓求的观点或可解释这个金融怪相。

“传统金融的整套理论是基于物理化金融业态形成的,科技对金融的影响使得金融的物理业态渐行渐远,它已经跨越时空限制,使得金融业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必须要站在未来的角度来看待科技对金融的影响,而不是站在过去的角度扼杀科技对金融的进一步推动作用。中国的金融监管必须顺应科技对金融的推动作用,而不是阻止科技对金融的渗透,不要试图让中国的金融回归到传统的金融框架之中。”吴晓求称。

正是由于传统金融理论上从未对数字金融、金融科技进行系统的研究,才导致中国乃至全球现有金融科技实践,再有金融理论。比如,移动支付、智能投顾等。

“在财富管理领域,特别是在资金端,金融科技的创新空间是巨大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表示,此前大部分的传统金融产品创新,都主要集中在资产端的风险控制,而这一波互联网金融、智能投顾的兴起则是基于投资端的创新。他认为,用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空间更加巨大,甚至可以改变传统金融的风险控制模型和业态方式。

针对智能投顾的应用与探索,杨东认为,中国的智能投顾和美国的智能投顾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智能投顾应该用技术手段,创造一种跟美国智能投顾完全不同的模型和架构、产品设计。“如果技术做得到,这个市场空间将会非常广大。”

金融理论探索学者的专长,而技术创新目前则归于市场。

在铜板街金融科技集团副总裁祝华看来,做好智能投顾最重要在于两点。第一,千人千面,即每个人配置的资产方案都是不同的,这在以往的传统金融机构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全程跟踪,即资产配置方案一定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我们的金融产品配置应该是实时变化的,还要实现全程跟踪,从成本上来说,线下金融机构要实现非常难,只有在线上通过科技的手段,通过大数据的运算来实时完成。”

然而,金融科技的本质仍然是金融,如今金融科技正朝着社交化、移动化、专业化和场景化方向发展。

实用型金融教育

从目前来看,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正在走向统一。

6月23日,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宣布向其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人民大学高瓴高礼教育发展基金”。

据人大内部教授透露,“张磊的3亿捐赠,主要是支持进科技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专门会成立一个高瓴国际学院。这个学院主要的招生培养和研究就是金融科技。”

而北京大学则比人民大学更早些介入金融科技的研究。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担任研究中心主任的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前身为北京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金服集团共同发起的研究机构,2015年10月经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批准正式成立的研究机构,中心目前挂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得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也已成立多年。

相比上述院校,社科院研究生院则早在2013年即已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简称MFIN)项目。并于近日邀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中再集团法务总监兼合规与法律事务部总经理曹顺明,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晓、蚂蚁金服副总裁徐浩以及宝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啸川,六位金融领域专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项目的行业导师。

“此次引进行业导师,又打通了学院与社会的壁垒,真正实现了跨国界、跨领域、跨社会办学。另外,六位导师还将成为我们一直在打造的‘MFIN智库’的核心成员,为智库注入强大的新鲜血液!”黄晓勇称。

金融市场部记者,曾在每日经济新闻及中国经营报从事金融领域报道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