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俞敏洪:中国将出现四五十家上百亿的教育公司

盖虹达2017-07-21 23:48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盖虹达 创立24年,上市11年,市值过百亿美元,落入低谷又重返辉煌……新东方的历程是中国教育的缩影,也是教育后起之秀成长中不可逾越的一门课。

作为新东方(EDU.N)创始人、董事长,站在台上的俞敏洪就是新东方名师模式最经典的体现——在风趣幽默中由浅入深侃侃而谈,时不时来一记“猛药”,一场演讲下来圈粉无数;回到台下,俞敏洪全神贯注,他关注着这场互联网大会教育分论坛上同台共舞的各位教育界后起之秀,“我想听到新的观点和知识,尽管不可能一下子听到振聋发聩的观点,但是组合大家的信息会得到新的视野和视角,这非常重要。”

“九死一生”

体量庞大而分散的中国教育市场正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催化风起云涌,老牌教育巨头身后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追赶者。新的入局者天然带有互联网基因,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贯行地更为彻底。

2013年左右的那段时间,前有浑水做空,后有在线教育崛起,新东方遭遇人才挖角和模式挑战的双重危机。

在线教育开始兴起之时,一些公司以“推翻传统教育”为目标摇旗呐喊,但结果这样的颠覆并没有出现。出现这样的局面,俞敏洪认为可以解释为“第一批搞互联网教育的人不是搞教育出身的,几乎全是搞互联网出身的。搞互联网出身的人弄懂教育规律,把教育规律运用到互联网的时候,机会就没有了。反而是搞传统教育、地面教育的人理解怎么把教育跟互联网结合得更正确,因为他们有基础。实际上这也给了新东方这样的机构生存的余地。”

教育巨头的转型势在必行,紧迫感驱使俞敏洪对新东方这艘巨轮制定了新的航线。“新东方到今天不容易,因为转型不仅仅是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向了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而且商业模式出现了大的变革。”俞敏洪说,“如果一开始就从小班做是比较容易的。新东方是从大班转到小班,所有人的观念,包括所有人的服务意识和认同感很难马上改变,所以‘九死一生’。而且我们从大班到小班没转完呢,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另类颠覆已经出现了。”

对于互联网和新商业模式的转型,俞敏洪坦言不易,在从CEO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前,他大刀阔斧对新东方进行了“基因改造”,互联网技术的注入让这家大家一直认为是代表传统教育模式的巨头脱胎换骨。

三年前俞敏洪要求新东方回归教育本质,把优秀老师、优秀内容、优秀服务跟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新东方的改革改造。这项改造的成果对俞敏洪而言“目前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功的”。

2015年到2017年间,新东方以平均30%的速度往前发展,这样的发展使新东方有足够的资金来做各种新的互联网以及跟互联网相关的实验。

新东方在线登陆新三板上市,俞敏洪坦言预期市值“40亿”,但开盘一小时后就冲到了80亿。“依据我个人对于新东方在线的分析,我们做得还不是那么完美,还需要进一步做得更好。”“如果第一批在中国搞互联网教育的人是教育出身的人,新东方极有可能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俞敏洪坦言,现在新产生的一代人,对教育开始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互联网开始有深刻认识的人了。“不过,这个时候我也可以松一口气了,新东方也开始把教育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了,虽然没有做到领头羊,但是不至于被人整死了,这是我的底气。”

新东方为了跟互联网融合,投资了几十家公司,基本上是以互联网为主、探索教育当中某个主题的企业。

互联网技术不等于教育,优质内容才是教育的本质。在发展中,俞敏洪开始认识到:对于纯粹堆砌知识的平台,既不智能化,又没有优质内容。自身再造的平台,已经不再是人们追捧的对象。“智能化学习系统的探索,还没有对教育带来重大影响,但是正在产生。”

俞敏洪的担心

“互联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热爱学习,这个对中国太重要了,我们现在做的不是让更多的中国人来学习,而是让学习中的学生更高效率的学习,这是用互联网解决的问题。另外在中小学教学领域,互联网的应用强化了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还是束手无策。这个是我比较担心的。”俞敏洪说。

K12业务是当前诸多教育企业快速成长的强大助推,包括新东方也受益于此,而且近年来频繁与新东方对标的好未来正是以此起家。

新东方过去以留学培训见长,而好未来在K12领域深耕多年。而近年来,当K12成为新东方新的增长引擎时,好未来也正在填补了留学业务空白,业务板块开始全面对标。

但对于K12,俞敏洪有更多想法。“在互联网和地面教育结合当中,加入学生的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实际上一直是我们探讨的主题。”俞敏洪坦言,“如果我们最后做了一点事情,赚了钱,结果让高考变得越来越难了,我这辈子良心上过不去了。”“我不断使自己变得更好,从农村考到北大,另外一个世界也打开了。我一个农村同学也考了两年,第二年高考分数还比我高,没考第三年,结果一辈子在农村待着,一辈子没走出过那个县,但是我已经走遍了全世界。”俞敏洪又拿自己举例,新东方希望学生拥有的情怀,就是新东方的教育理念,希望一个学生不仅仅通过互联网或者其它教育手段获得好成绩,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拥有终身学习能力、拥有全球视野、拥有独立人格,最后拥有社会责任。

并不是所有教育行业的参与者都会像俞敏洪的发声一样引得众多关注,但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教育领域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俞敏洪说,教育领域一个特点是分散化,教育领域中很难出现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因为教育可以多手段的齐头并进。“很难想象全国的中小学生、大学生集中在一家教育机构学习,不管你教育机构的质量多好、手段多先进。因为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东西,但是我认为教育领域未来出现的上市公司会是任何一个产业领域当中最多的,这样的上市公司可能每一个占据教育的一个垂直领域,占据教育的某一个平台,占据教育的某一个方向,每个教育公司都可以达到几百亿人民币、上百亿美元的市值。在我们看来,未来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可以占到四五十家,未来学而思和新东方只可能是其中的两家。”

接下来的3-5年,是新东方、好未来这样的大体量教育巨头验证彼此模式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教育市场集中度产生变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个仍然高度分散的市场中,机会还很多。“我觉得在过去混乱的过程中往前发展,是不断成熟的过程,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真正的商业模式。”俞敏洪说。

访谈

经济观察报:好未来这类企业的崛起对新东方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俞敏洪:这是互相促进的。好未来从新东方身上学到了很多业务持续拓展方面的管理和建设经验,新东方也从好未来对技术的专注中学到很多科技对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市场的容量巨大,增量也非常明显,做大的企业都是互相学习共同增长,反倒是小机构在互相“掐”。

包括在投资上我们和好未来也有共同投资的案例,但也有方向上的不同,最后大家合在一起会形成教育的全景图。

经济观察报:进一步解释一下全景图?

俞敏洪:每个人对教育的理解不一样,投资和开发的系统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往这一方面开发以后,另一方面必然有缺失。把所有真正在教育领域做出有价值的系统的机构放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发现完成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和指导。

经济观察报:新东方是什么角色?

俞敏洪:新东方在全景图里,是希望能更加关注到学生的全面成长性的学习体系。我们不会针对开发学生某一个学科,通过各种办法把这个学科顶到中国顶级水平,尤其是面对学生考试升学的这样的学科。尽管我们也在做,但真的不是我们的重点,不把应试教育或者说是学生的某门课推到极致、极点,而是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重点。在素质教育或者激发学生自主性的教育类型上会多投入一些。

经济观察报:反复提到马云和最近很火的无人支付场景的便利店,零售行业有什么经验参考吗?

俞敏洪:商业模式是共通的,都是要借鉴学习的。商业模式变革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我对各种新出现的商业模式都是有研究的,思考这些新的模式有什么可以用在教育上。

经济观察报:如同阿里巴巴希望构建无人便利店支付场景赋能商家,新东方作为头部大公司,有没有一些开放技术模型给行业共同发展?

俞敏洪:我们现在已经有成熟的系统开放给一些培训机构共用。

经济观察报:这样会形成“新东方系”?

俞敏洪:除非作为第三方提供服务平台,否则的话,作为第二方,实际上等于输出技术的同时,必须输出内容品牌和服务,否则很难形成一体。我们对使用我们系统的合作方也会有比较高的要求。

经济观察报:这个输出和现在的投资是什么关系?

俞敏洪:这种跟投资是两个条线。

经济观察报:未来投资布局是怎样的?

俞敏洪:我们会加速投资,比如人工智能跟教育的结合方面。

经济观察报:过去三年与互联网和科技的结合给新东方带来了快速增长,未来增长寄托在哪些点上?

俞敏洪:未来的增长很难说完全寄托在互联网上,更多寄托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质量、教学产品、教学内容、教学服务的提升上面。

现在我们在做更多的智能化的系统服务,以及教学管理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推进,这不是一年能完成的,必须持续不断的往前推。

经济观察报:有没有一个阶段性目标?

俞敏洪:互联网的迭代是时时刻刻的,很难说几年一个阶段,跟原来完成一个系统以后休息几年不是一回事,现在稍微休息一下就会有人超过你。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迭代的过程中间。

经济观察报:是否了解外界怎么评价新东方?

俞敏洪:没有什么清晰的评价,外面的大佬进来看,看不太明白,很多人说教育领域这么大,你怎么才做到100多亿,那口气似乎是新东方要做1000多亿才对。虽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实际上这并不容易。

教育领域很难出现“大规模的整合、一次性完成”这样的情况,这跟电商以及其他行业真的不太一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经济观察报:以后会不会是以新东方和好未来形成教育界的两个“山头”?

俞敏洪:还会有第三第四个“山头”出现,但是不会出现巨型“山头”,比如一两年的时间收入几百亿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