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承建最大钢铁建设项目落地 共签订24亿美元对外合同

王雅洁2017-08-02 20:19

经济观察网记者 王雅洁 北京报道

8月2日晚间,经济观察网记者从中国五矿获悉,2017年5月29日,台塑越南河静钢厂1号高炉成功点火,这标志着越南迄今最大的投资项目、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成功投产。

越南河静钢厂是目前全球仅有的两个在建千万吨级绿地钢铁项目之一,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所属中冶集团承担工程总体规划设计、总体咨询及十余个项目设计和总承包,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承建的最大钢铁建设项目,共签订对外合同约24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还实现了中国冶金建设的全产业链“走出去”,为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带动了33.5亿美元出口额。

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五矿在建海外项目共275个,合同金额138.99亿美元。在建275个海外项目中,重大海外工程类项目(合同额大于1亿美元)共34个,合同额96.76亿美元,占在手项目总合同额的69.62%。

十九大前夕,透过上述项目的落地,中国五矿下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的新路径开始清晰显露。

序幕

湛江、河静,这全球仅有的、代表了世界钢铁冶炼先进水平的两个在建千万吨级钢铁项目,隔海相望。

其实,上述全球在建的千万吨级绿地钢铁项目,是中冶集团承担的第二个全球在建的千万吨级绿地钢铁项目。

中冶集团承担的第一个项目是宝钢湛江钢铁项目。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宝钢湛江钢铁项目经由中冶集团承担项目的前期规划、总体设计以及主体单元和主要公辅单元的施工建设任务。7家勘察设计单位、 6家施工单位参与其中,在2016年7月15日一期工程全部建成时,达成“铁钢界面铁水运输距离小于1.0千米、全场铁素利用率大于97.2%、场内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9.96%,吨钢外购新水消费2.8吨,吨钢综合占地面积0.84平方米”的目标。

除去上述项目,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重组后的中国五矿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开展业务,设立全资及控股企业共91家,布局覆盖了近一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开展工程承包、资源开发、金属冶炼、矿产品贸易、房地产开发、融资服务等业务。

序幕,才刚刚拉开。

经济观察网从中国五矿获悉,目前,该集团正在布局最新的“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战略规划。中国五矿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国文清透露了上述项目落地后的企业发展思路:“未来将加大一带一路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五矿拥有全产业链的集成整合优势和高效率,这是中国五矿区别于世界一流国际竞争对手的最独特的优势。”

2015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实施战略重组,重组后新的中国五矿资产总额超过7500亿元,员工24万人,成为全球金属矿产行业的一艘“航空母舰”。

随着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的推进,战略重组后的集团,究竟如何为“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支撑?

从具体项目上看,2016年1月28日,中国五矿宣布其所属秘鲁Las Bambas铜矿(下称“邦巴斯铜矿”)正式投产,这标志着中国金属矿业史上迄今实施的最大境外收购项目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邦巴斯铜矿的按期成功投产,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海外大型矿山的项目建设管理、运营方面已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和专业能力。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全年,重组后的中冶集团海外新签合同额573亿人民币,相比2015年同期签订的合同额410亿元增长39.80%。

身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企业,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的重组逻辑开始显现。

按照国资委的思路,一个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一个是全球最大最强最优的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强强联合,一个中国金属矿产领域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呼之欲出。两个都有着“走出去”先天基因的中国企业,携重组后带来的金属矿产领域全产业链优势。

重组后新的中国五矿,在最新的“十三五”战略中,将战略定位明确为“资源安全的保障者,产业升级的引领者,一带一路的践行者”,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中国五矿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们要充分借助‘一带一路’东风,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国际贸易、矿业投资、海外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不断拓展,开辟新的国际合作空间。”中国五矿董事长、党组书记何文波说。

海外冶金工程多点布局

在冶金领域,继宝钢湛江、越南河静两个千万吨级项目后,中国五矿所属中冶集团,还曾中标合同额超过8亿美元的马来西亚关丹钢铁项目。

经济观察网记者从中国五矿获悉,关丹钢铁项目位于距离马来西亚吉隆坡190公里的东海岸经济特区关丹港市,项目年设计产能350万吨,采用全球主流的全流程钢铁冶炼工艺生产流程,以及环保型原料场、紧凑式“一罐制”铁水运输、热装热送等国际领先环保技术,生产棒材、线材和H型钢,填补了整个东盟地区的空白。

2016年11月21日,项目施工动员大会暨2×1080高炉工程开工仪式在马来西亚关丹举行。

在国资研究人士看来,这一项目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产能合作的创新和探索,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

除去上述项目,2015年10月,中冶集团独立中标世界最大新建高炉——印度TATA钢铁KPO钢厂5870立方米高炉的设计和技术服务合同,打破了发达国家工程公司在印度大型高炉领域的垄断局面。

同样在印度,同样是TATA钢铁,2016年3月30日,中冶焦耐以EPS(设计+设备供货+技术服务)方式实施的印度TATA钢铁KPO项目1号焦炉顺利出焦,标志着KPO项目一期工程四座焦炉已全部投产。

而且,中标伊朗国家钢铁工业战略发展计划的特国7省钢项目,项目建成将为伊朗增加粗钢产能约700万吨,创造直接就业机会7000人以上;中标俄罗斯马钢(MMK)2000毫米冷轧项目;中标塔塔英国板带精轧机弯辊及锁紧EP供货项目、西班牙Saralle板坯连铸设计项目、塔塔英国热轧改造咨询、澳大利亚Onesteel轧机备件供货项目等一系列钢铁冶金项目。

在中国五矿内部人士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必将推动全球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也必将极大地带动钢铁消费的大增长。

国文清认为:“中冶集团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以‘冶金标准+全产业链’的方式,围绕绿地项目,大幅提高在海外冶金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2017年,重组后的中国五矿将重点布局“一带一路”的区域多边合作、互联互通,对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增加对热点和潜力国家、基础和民用设施市场前进广阔的国家的关注,重点布局七大领域,30个重要目标市场,并适时优化、动态调整。

发力非钢类工程建设

经济观察网从中国五矿获悉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新签合同中,非冶金类合同占到81.91%。中冶集团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在推动自身转型发展。

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五矿在建海外项目共275个,合同金额138.99亿美元。在建275个海外项目中,重大海外工程类项目(合同额大于1亿美元)共34个,合同额96.76亿美元,占在手项目总合同额的69.62%。

面对世界钢铁市场持续萎靡的形势,重组后,中冶集团提前预判,早做准备,在牢牢把握冶金建设主业的领先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非钢类工程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公路交通等项目捷报频传。

实际上,早在2008年,中冶集团就成功中标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40亿元的新加坡圣淘沙环球影城项目,这一项目也是迄今为止中资企业在新加坡中标的最大总承包工程。

此后,中冶集团在斯里兰卡又继续承建斯里兰卡外环高速公路三期项目,合同额为5.2亿美元。科威特大学城项目是目前为止中冶集团在中东地区承建的规模最大的总承包项目。

同时,印尼收费公路项目为中冶集团在印尼市场上取得的第一个优贷项目,也是公司第二个国家对外优贷项目。

国文清透露:“下一步,我们要顺应‘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缺资金、规划、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出我们的全产业链协同优势,加快从传统的项目竞标向规划、建营一体化的方向转变,做目标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区域经济顶层设计的深度参与者,培育、谋划一批长远项目。”

矿产资源合作深耕

2017年,重组后的中国五矿,还将深耕矿产资源合作。

经济观察网记者从中国五矿获悉,从2015年至今,中国五矿与印尼建立了锡锭、镍铁、氧化铝长期贸易合作关系;自2016年起与乌兹别克斯坦Almalyk GMK建立起合作关系,签订了电解铜采购长单合同;2016年与伊朗国家矿业公司NICICO签订了电解铜和铜精矿采购长单;于2016年和俄罗斯NOK公司签订了5000吨铅精矿的采购协议,过去的两年中,还从俄罗斯Norilsk镍业公司采购电解镍;2017年与哈萨克斯坦最主要的电解铜生产企业签订电解铜贸易合同。中国五矿也是国内第一家及曾经唯一与保加利亚铜生产厂家签署长期供货合同的企业。

截至目前,中国五矿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波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保加利亚、俄罗斯、印尼、泰国、新加坡、土耳其、印度等数十个国家开展金属矿产品贸易业务。

在贸易领域,自1997至今,中国五矿与波兰铜业集团签署电解铜采购协议已经有20年历史,也使中国五矿成为从波兰进口商品总额最大的贸易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五矿已从波兰直接签约采购电解铜超过81万吨,直接进口金额约占我国从波兰进口总额的30%。中国五矿与波兰铜业公司的合作,缓解了中国国内铜资源供应短缺的局面,同时改善了中国对波兰乃至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局面。

在资源开发领域,中国五矿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南亚和中亚地区,开展了大量的资源合作项目,共拥有铜资源量1202.66万吨、锌资源量132.53万吨、铅资源量46.63万吨。

而山达克铜金矿项目位于巴基斯坦,尚处于生产阶段。生产规模为处理矿石425万吨/年,年产铜精矿含铜15500吨,冶炼能力20000吨/年。投产以来,累计实现利润超过30亿美元,累计上缴当地税收超过7000万美元。

经济观察网进一步获悉,杜达铅锌项目也位于巴基斯坦,目前处于建设阶段,预计2018年投产。项目控制储量990万吨,设计生产规模为为50万吨/年,预计年均实现利润1935.6万美元,为当地政府上缴年均税收超过400万美元。

艾娜克铜矿项目位于阿富汗,处于勘探阶段,项目总资源量6.62亿吨,金属量1108万吨,铜平均品味1.67%,目前已完成可研初稿、环评报告、临时营地建设等前期工作。

Sepon铜金矿项目位于老挝,处于生产运营阶段。矿区内保有资源量为铜163.9万吨、金98.7吨,年产电解铜8万吨,6-8万盎司黄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全球陆地面积34.6%,全球人口60.2%,全球经济30.8%,战略纵深广阔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就有色金属而言,该地区生产了世界71.1%的精炼铝、62.8%的精炼铜、59.4%的精炼铅、54.7%的精炼镍、81.4%的精炼锡和63.8%的精炼镉。

对中国五矿而言,“在矿产资源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大国资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国企国资等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