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能源交替迎“拐点”?李河君称“大势所趋”,这份新能源产业年报揭示更多行业现状……

卢谦2017-08-04 18:49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卢谦/文 “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已经大势所趋,这种替代首先是增速替代,增量替代,最后是主体替代,三个过程。”在近日举办的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称,看准趋势,新能源行业将大有可为。

对于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阶段,李河君列举了三个数字:5.69%、59%、51%,并分别解释道:

“传统能源这几年每年平均增长1.5%,但是新能源平均每年5.69%;”

“从2015年以来,全球的新增装机量59%,也就是将近60%是新能源;”

“到204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所有能源的结构超过51%。”

其中,关于59%的新能源增量,论坛当日发布的《2016-2017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中有着这样的表述,“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新增装机规模已经超过传统化石能源,标志着新旧能源交替的‘拐点’正式来临。”

除了为行业“鼓与呼”,这份新近集结发布的新能源全行业报告还揭开了更多行业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并给予相关建议,具体梳理如下(以下数据内容均摘自于报告):

年报数据及年报观点

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 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7742 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全年新增太阳能集热系统总量3952 万平方米,市场总保有量达到4.6 亿平方米;全年新增风电装机1930 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49 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9%;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1214 万千瓦;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总装机容量达到2.8 万千瓦;地热能发电累计装机2.6 万千瓦。

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新增装机规模已超过传统化石能源,标志着新旧能源交替的“拐点”正式来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弯道超车的重要阶段,破解新常态下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制约、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必须依赖新能源的创新发展,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年报内容摘要

光伏产业

产业基本情况:2016年,中国光伏行业延续了2015年以来的回暖态势,产业总产值达到33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整体运行状况良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的全球占比均超过50%,继续位居全球首位。

存在的问题: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尚有待加强,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参差不齐,产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产能尚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要求,关键的高端设备及工艺技术与国外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行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制造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制约了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等等。此外,光伏电站补贴拖欠、非技术因素(包括光伏用地、并网等)成本不断提升、部分地区光伏限电严重等老问题依然存在。

建议: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以下几方面情况值得关注:1、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利用光伏产业外向型发展优势,推动光伏企业加快国际产能应用的合作进程,积极开拓南美、印度、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提升我国光伏行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2、推动光伏应用的多样化发展,发挥绿色能源在园区、工厂等地的利用。探索在污水处理厂、大小场馆、高速公路及居民社区等产所的各式应用,推动应用光伏系统在新能源充电设施的试点建设。3、深入落实《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加强部门配合,推动行业规范与电站建设、补贴发放等政策联动,同时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重组。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

产业基本情况:2016年新增太阳能集热系统总量39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1%。市场总保有量继续保持增长,达到4.6亿平方米。

存在的问题: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包括热水、热能、热电三个层面,是一个应用极广的产业、但由于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及在采暖、工农业领域应用起步较晚,不管是行业内部还是在政府机构,市场认知度方面都对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有片面认识,把太阳能热水器等同于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由于认知上的偏差,造成产业定位的不准确,导致政府在采暖、制冷、工农业应用等领域没有国家层面开展示范项目的政策,应用技术创新和示范主要靠企业自我发展,产业进展缓慢。

建议:1、转变观念,加强引导。2、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3、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保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4、进一步提高监管科学性。5、建立和完善太阳能供热管理体系。6、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平台的第三方平台建设。

太阳能热发电产业

产业基本情况:截至2016年底,我国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总装机容量达到28.3MW,新增装机量为10.2MW,包括12月26日并网发电的首航节能敦煌10MW熔盐塔式电站,10月12日并网投运的甘肃阿克塞800米熔盐槽式示范回路,装机200kW。

存在的问题:1、技术标准设计规范缺失,产品急需验证,伴随着全球太阳能热发电商业化电站建设步伐的加快,全球基本形成了以欧美发达国家为垄断的太阳能热发电设备制造、系统集成总包和产业链集成建设能力。2、集成技术运行经验累积薄弱,新产品原创性不多,聚光器、吸热管,系统集成的商业化基本还是依据过去已有的技术生产。3、制造业产能过剩,低质低价竞争出现。4、有从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短缺。5、技术驱动面临研究和中试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建议:1、制定标准规划,引导行业发展。2、持续向国家建议给予本行业持续支持。3、技术瓶颈突破,包括适应不同温度水平的功能性光热转换材料、集热工质、高效换热的全光谱吸收方法和装置、储热材料和高效储放热方法、匹配动态集热的太阳能制冷循环和工质材料、多能互补的太阳能热能供应方法等。4、实现以太阳能为主的源端和负荷端互补系统的实施。5、依托现有国家间行业性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发展。6、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产业发展的企业,创新清洁能源发电应用模式,对于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在发展起步期间期给予更高的电价补贴。

风电产业

产业基本情况:2016年中国销售中小型风电机组7.81万台,销售容量6.52万kW,销售额8.1亿元,其中出口4800台,出口容量2.02万kW,出口额4090万美元。出口的台数占销售量的6%,出口容量占31%,出口金额占36%,说明国外市场需求单机容量大的机组。

存在的问题:1、中小型风电的产品质量仍然困扰着行业的发展,国际上对中小型风电机组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型式认证成为必要趋势。2、年利用小时数(年等效满负小时数),新疆、甘肃和吉林原本是风能资源较好的省(区),年利用小时数却低于1400h,弃风限电影响越来越大。3、中国主要的风电场投资和开发商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国有发电企业、能源投资企业,民营和国外企业较少,有的参股到国有控股的项目公司。

建议:紧跟风电产业政策,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发布了《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提出风电已经开始并将继续成为实现低碳能源战略的主力能源技术之一。设定的中国风电发展目标是:到2020、2030和205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kW,到2050年满足17%的电力需求。要实现上述目标在资源、产业、电力系统支撑等方面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未来风电布局的重点是:2020年前,以陆上风电为主,开展海上风电示范;2021~2030年,陆上、近海风电并重发展,并开展远海风电示范;2031~2050年,实现东中西部陆上风电和近远海风电的全面发展。

生物质能产业

产业基本情况:生物质发电稳步增长,不同于风电和光伏电,它不存在“弃风”、“弃光”的问题,受到电网的欢迎;由沼气转型而来的生物天然气异军突起,成为处理有机废弃物乃至污染物的利器;未被列入规划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出现了重大突破。这一切,预示着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具有光明的前景。

存在的问题:我国生物乙醇面临着与美、欧等国同样的问题,即纤维素乙醇商业化问题的“久攻不克”,因此未能完成规划的400万吨目标。从“十三五”生物乙醇的指标仍旧定的是400万吨可预知,纤维素乙醇在我国实现商业化要走的路还很长。国内的几家仅有的开始规模化生产纤维素乙醇的开发企业,这些年来一直在挣扎中求生存,财政补贴额距离企业要求差距非常大。

建议:1、提倡热电联产。2、沼渣的有效和高值化利用。3、开辟新的有效利用渠道。4、充分利用沼气的“负碳”特性(以全生命周期计)获取碳交易增收。5、探索生物天然气的分布式生产新模式。

地热能产业

产业基本情况:中国地热在国内能源结构中,即使在可再生能源组成中,地热能的贡献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弟弟。但是在世界地热界,中国地热的热直接利用数十年来久居世界第一,而且逐步有更多的第一或进步,2015年我国地源热泵的年利用浅层地热能量成为世界第一,我国地热的热直接利用中,地热供暖的比例也超越了温泉洗浴成为主体(世界其它国家是洗浴为主体)。    

存在的问题:中国地热发电的受挫源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中国的地热发电,曾经在1970年成为世界第8个地热发电的国家,但现在世界25个地热发电国家中,中国排名第18位,因为我们发展太慢了,许多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远远不如中国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成为后起之秀,远超我们。

建议:深地探测列入“三深一土”战略,“三深一土”战略是一个长期的面向2020年、2030年、2050年的中长期规划。其中深地探测战略要实现2000米资源的开采能力,3000米资源高精度的探测能力,再储备一批5000米深度的资源勘查前沿技术,这里包含了地热资源和干热源的探测研究,“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开辟地热新能源的勘查工作,为形成碳能源占比2%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仅靠热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示范性工程项目的样板作用,准备好勘探发电地热资源,经济激励政策不能缺失,应该被允许中外地热合作项目,地热法和地热管理办法出台刻不容缓。

热电联产行业

产业基本情况:到2015年底,我国6000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装机已达37309万千瓦,比2014年增加31.71%,这个数字在世界各国热电机组排名中已稳居老大。从2005年到2012年,我国每年新增热电装机为1330~3732万千瓦,其增速亦居世界首位。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中央“上大压小”政策影响下,将有更多的城市安装大型供热机组。有的城市在市区周边和开发区已建起十多个热电厂,形成当地重要的热能动力供应系统。有些私营企业家也看好热电联产投资建设热电厂。

存在的问题:1、热电发展的政策不落实,我国历届政府在能源政策性的文件中,均提出“鼓励、支持、发展热电联产”,但是如何支持没有配套的具体政策。2、热电发展不平衡。3、供热机组容量大雨供热量的增加。4、部分“热电联产规划”未起指导作用。5、审批程序影响热电的快速发展。6、大型凝汽机组改造供热管理工作跟不上。7、政府管理职责不清,行业管理体系不完善。8、尚无完善的热电联产科研单位。

建议: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和完善服务功能是支持热电联产项目的根本出发点。2、确定发展目标,政策措施到位。3、建设热电项目主要根据终端能效来确定规模,追求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4、立法支持热电联产。5、优惠政策、6、税收减免。

储能产业

产业基本情况:近年来,储能市场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据美国能源部全球储能数据库(DOE Global Energy Storage Database)2016年8月16日更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运行的储能项目装机规模167.24GW(共1227个在运项目),其中抽水蓄能161.23GW(316个在运项目)、储热3.05GW(190个在运项目)、其他机械储能1.57GW(49个在运项目)、电化学储能1.38GW(665个在运项目)、储氢0.01GW(7个在运项目)。

存在的问题:储能商业化应用面临储能成本偏高、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不健全、储能技术路线不成熟、缺乏储能价格激励政策等几大挑战。

发展前景:对于中国而言,储能应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根据《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到2020年示范推广10MW/100MWh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1MW/1000MJ飞轮储能阵列机组、100MW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10MW级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和100MW级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等一批趋于成熟的储能技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将为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储能应用打开市场。从经济性上看,储能成本会随着规模化应用而快速下降,回收期逐渐缩短,并开始逼近赢利点。在这种情况下,预计到2020年中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将超过50GW。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