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国资投资公司不排除新试点扩容 或产融结合并直接投资

王雅洁2017-08-11 21:5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王雅洁/文

近日,经济观察报从有关部门独家获悉,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不排除迎来新的试点扩容。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现有试点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入推动。

对于国资运营公司的改革,国资委研究中心专项工作处处长王绛表示,国资运营公司是一种功能性公司,主要盘活资产,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协同,未来数量不宜过多。而且,运营公司必须实现出资人意愿而进行资产整合,而不是只凭自身的利益和意志。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对于两类公司的准确定位,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国资委内部会议上,已经专门听取过相关汇报,并展开了专门的研究。根据国资委的最新思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具有产业性的,它的重要在于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这里面包括培育新的技术,新的产业”。

8月7日,国资委官方网站也发出消息,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孟建民分别主持召开部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工作座谈会,听取试点企业工作汇报,研究加快试点有关文件,部署推进下一步工作。

不过,对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未来的试点将深推到什么程度,试点企业究竟是否明确要扩容,以及扩容的条件、具体时机等。截至发稿,国资委方面并未给出正面答复。

从试点企业的角度看,以中粮集团为例,其国资投资公司的改革思路也开始清晰。按照中粮集团的规划,资本专业化深度整合可望2017年底见效。

一名正在参与国资委两类公司课题研究的国资研究人士透露,两类公司下一步的改革思路“不要复杂化”,对于央企来说,将来要培育一批大型产融结合的进行直接投资的两类公司。

上海天强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认为,两类公司的制度创新,将是一个复杂的探索。未来需要按照国资投资公司、运营公司的真正要求来组建新的平台公司,随着改革的推进,不能简单翻牌换汤不换药,更要从国企国资改革机制上下功夫。

深推

“作为资本运营公司在中央企业是比较少的,有限的几个,现在是两家,未来也许还有更多”,一名国资内部人士向经济观察报透露,这项事宜目前尚处于研究当中。

除了资本运营公司,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改革也在推进中。

国资委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国资委进一步深化、扩大了试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原有2家试点的基础上,扩展到了“2+8”共计10家,即诚通集团、中国国新2家运营公司试点,和国投、中粮集团、神华集团、宝武集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保利集团等8家投资公司试点。37家省级国资委中,有21家改组组建了52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上述国资内部人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中央企业看起来是在做两类公司改革试点,但“我们的主体依然是实体产业公司为主,另外,我们有资本投资公司,资本运营公司,目前试点的这几家,各自都在探索功能定位,但是有一点要明确,要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也要服务于实体产业公司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获悉,在今年上半年,国资委一次内部会议上,专门讨论了两类公司的定位问题,并展开专门的研究,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投资公司是具有产业性的,它的重要在于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这里面包括培育新的技术,新的产业。

上述国资内部人士认为,产业公司和投资公司之间存在相对明确的区别,但是二者均处于动态变化中。比如资本运营公司就是围绕资本运营,用多种资本市场的手段,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追求的是资本的回报,而不以产业和企业的控制力为主要目的。

王绛表示,目前的国资投资公司大体上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整合型,主要是迅速做强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比如中粮集团。另一类则是培育新产业,实现利润和积累,比如国开投。而且,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都要更注重资本经营,与完全进行产业实体操作的企业有一定区别。

王绛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其实在中央企业集团层面,随着这些年的并购重组,特别是产融深度结合,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投资公司。但由于集团层面改革滞后,并且存在一些行政化问题、治理结构缺陷以及负债率过高等,影响了投资公司功能的发挥。

祝波善补充道,以现有的两家国资运营公司诚通与国新举例,资本运营公司其实是一个股权的持有和投资者,这一点是符合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操作模式的。

按照国资委的评估,从目前试点的效果看,主要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功能定位逐渐清晰。经过逐步摸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侧重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侧重提升商业类企业的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

根据《指导意见》有关精神,未来中央企业将主要分为三类,即实体产业集团、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

同时,两类公司试点改革的效果逐渐显现。国资委表示,试点探索了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在组织调整、战略管控、业务发展、分类授权等重要方面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试点充分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10家试点企业2016年实现利润总额2450亿元,较上年增加765亿元,同比增加45%,远远超过央企平均水平。

同时,两类公司与监管部门的关系逐渐理顺。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与所出资企业的关系不断理顺。从出资人监管的体制看,正在由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由管实物形态的国有资产向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转变,有力推动了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推动了企业活力的增强。

那么,下一步的两类公司改革试点扩容着力点应该放在哪?

孟建民要求,下一步,包括各试点企业在内,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功能定位,转变传统观念,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管控模式等方面,加快形成两类公司的基本框架,打造资本投资运营的有效模式。二是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现有产业,培育孵化新兴产业,带动中央企业产业合作、重组与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回报水平。三是深入开展综合改革,两类公司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者,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完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发挥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实践

与监管层积极探索宏观层面两类公司改革试点推进相呼应的是,央企层面的微观实践也在不断求新。

以中粮集团为例,随着其“五粮合一”整合道路的完善,中谷、华粮、华孚、中纺及国外2N等多家企业,并入资产达3500亿元。企业整合、提质减亏任务艰巨。

经济观察报从中粮集团获悉,2016年,集团通过转让、关闭、破产、重组、出售等方式,累计退出非主业低效资产近23亿元,累计净减少法人102户,压缩2级法人层级;完成50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安置人员5323人,预计2017年底可完成近110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亏损企业亏损额由80亿降至26亿,亏损额减亏60%,超额完成国资委“三年减亏50%”的进度要求。

按照中粮集团自己的规划,资本专业化深度整合可望年底见效。中粮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就是利用资本的力量实现产业发展,壮大中粮集团。年初以来,中粮围绕专业化设计、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开展了18个资本整合项目,努力实现多粮合一的资本优化配置。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6月底,中可饮料资产重组、我买网整合境外公司、中粮油脂小包装项目、中国茶叶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中粮资本引入战投等项目基本完成,中粮国际一体化业务整合、中国纺织股份制改造,及其他业务的整合有望2017年底前完成。

除去中粮集团,从试点的进展看,包括中国五矿、中交集团等均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改革定位。比如中国五矿在试点改革过程中,将自身定位为世界一流的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作为国家金属矿产产业安全战略的执行主体,履行资源安全保障者、产业升级创新者、流通转型驱动者使命。而中交集团则定位为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一流竞争力的投资建设运营商,努力成为全球知名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工与港机装备制造集成商的“五商中交”。

在业务结构调整上,试点企业的着力点放在了推进相关产业和业务重组整合,推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层面。

以试点企业之一国投为例,国投已经先后退出了航运和煤炭板块,其中划转至专业平台公司的煤炭业务涉及资产500多亿元。中粮集团退出了君顶酒庄、木材等多个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立足于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战略,粮油糖棉主业资产占比不断提高。招商局集团则采取清算或转让方式退出了多家燃气公司,基本退出燃气业务,同时正在推动公路板块资源整合。

为了优化管控模式,强化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能力,国投开始打造“小总部、大产业”,重点强化集团投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推动资本权利上移、产业经营责任下沉,总部加强战略性、财务性管控,调整总部组织架构,职能部门由14个减为9个。

中粮集团则按照资本运营与资产经营相分离的思路,打造“集团总部资本层-专业化公司资产层-生产单位执行层”三级管控架构,推进瘦身健体,职能部门从13个压缩到了7个,人员从610人调整到了240人以内。保利集团总部强化融资、投资和风险管控三大核心职能,按照资本运营与资产经营相分离的思路,建立了三级架构,完成了总部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调整。

再从运营公司的实践操作层面来看,目前诚通集团、中国国新两家企业主要管理4只基金,总规模合计8500亿元,初步形成了系列化、差异化、协同化运营公司基金系。其中,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已经开展实质性的运作。这些基金的成功发起和实际运作,将中央企业、地方企业、金融企业和社会资本等各方资金集聚起来,为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融资新渠道和投资新机制。

思路

目前最新的两类公司改革试点推进思路是什么?

上述参与国资委两类公司课题研究的国资研究人士表示,在明确下一步改革思路前,首先要理顺一个逻辑关系,这点可以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得以回溯。“我们看三中全会,对两类公司改革的表述,说的是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本监管,改革国有资本的授权经营体制,之后的措施才是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上述国资研究人士认为,从这个逻辑关系看,最根本的是改革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而且,需要做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只是产期以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事情依然存在。

为什么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推动两类公司试点改革?

该国资研究人士表示,其实两类公司只是提供了一个改革载体,从委托代理权的链条角度往上追溯,必须追溯到国家所有权政策改革,由国家所有权政策开始制定改革方案。而且,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规模、方向、策略、范围以及政府法制化传导机制,都需要通过这次两类公司的改革来完善。

下一步,两类公司将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平台,尤其核心是对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这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里发挥主导作用,举例来看,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比如国家石油、钢铁、煤炭,便是国家经济命脉的制高点,也是未来两类公司需要着重发力的领域。

该国资研究人士表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两类公司未来的改革逻辑便是通过试点改革,使得两类公司最终更多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国家经济命脉重要产业,支持科技进步等。同时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动态调整国有资产的配置,逐级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重塑大型国有企业微观机制,释放体制改革的活力。

未来两类公司将服务于新的国家战略这一规划目标,是否能够达成?

上述国资内部人士认为,未来两类公司要做探索中国特色产融结合新模式的载体。当前的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中央企业的负债率一直不算低。当然这点和一些企业初始缺乏资本金的有效注入有关,很多企业都是政府一纸批文就成立了,没有资本金。“当前在我们国家直接融资的比重低于50%,与美国、德国等国家相比,国内的资本市场及动态金融体制均需进一步完善。所以,国务院将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该国资内部人士表示,对央企来说,未来则要培育一批大型产融结合的进行直接投资的两类公司,从投资运营公司,产融结合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英国等操作模式,在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各个方面汲取经验,探索出适合两类公司产融结合的新发展模式。

换句话说,从两类公司改革本身的角度讲,要特别突出两类公司的金融属性。该国资内部人士表示,未来两类公司可以理解为一种类金融公司,是具有中国特色产融结合的重要载体。上述国资内部人士表示,下一步在对两类公司展开深入制度探索时,需要更紧密联系当前供给侧改革、提高企业资产证券化率以及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背景,挖掘出两类公司强大的内生活力。

大国资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国企国资等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