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为何屡次低估这波经济反弹?

李宗光2017-08-12 10:3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李宗光/文

2016年至今:经济向上,预期向下

2016年以来,通缩缓解,增长加速,中国经济实现触底反弹。然而,过去一年多来,市场对经济反弹始终保持怀疑态度,不断预言反弹在不远将来“夭折”。

2016年初,市场预期经济增速将“L”型逐步下台阶至5%左右。在中央稳增长发力下,2016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在6.7%附近“意外”企稳。2016年中,市场预期认为房地产脉冲式复苏不可持续,短暂企稳后增速将再下台阶,但二、三季度GDP实际增速持续稳定在6.7%,并未出现下台阶情景。9.30房地产调控拉开序幕,市场开始预期,四季度GDP增速在房地产拖累下出现放缓。但事实上,四季度房地产投资持续加速,GDP增速不降反升至6.8%。

去年底的展望中,市场预测房地产调控下,2017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 6.5%左右。2017年上半年GDP增长6.9%,呈现加速趋势,反弹的持续性和力度再次超出市场预期。在经济向好趋势如此明显情况下,市场为何在看空道路上表现的如此“偏执”呢?笔者认为,预测中过多地依赖信仰和经验,或是市场屡次低估经济反弹的主要原因。

“信仰式”看空:先入为主、脱离实际

“信仰式”看空,主要是因对当前经济反弹的方式、动力不认可而看空经济,其对经济的判断,更多地是基于主观好恶和个人想象,而非严谨的数据分析。市场上较常见的信仰式看空论调,主要有“房地产必崩”、“基建稳增长不可持续”和“不改革就没有新周期”等。

“房地产必崩,所以经济必然放缓”?当前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是,当前经济复苏是建立在房地产基础上的。房地产泡沫十分严重,迟早要崩盘。在房地产崩盘之前,中国经济就没有希望,新周期只是一种幻觉。信仰式看空的主要错误在于用“规范”取代“实证”,凡是先问是非对错,不认同的东西就不可持续。以房地产为例,很多专家因为房地产泡沫危害巨大,一提及房地产就是“必崩”。房地产泡沫危害巨大,但不能因为有泡沫就否定整个房地产业,更不能简单得出“必崩”结论。过去十几年,在专家一路“看空”情况下,房价却一路上涨。房地产走势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比如土地财政、流动性、收入、城镇化等。在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前,房地产“扭曲”状况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经济预测首先强调客观性,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政策走势,主要回答“未来会怎么样”,而非“应该怎么样”的问题。2015年以来,在真实需求支撑下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韧性超出预期,为经济回暖做出重要贡献。房地产必崩论者对其选择性忽视,与经济现实脱节。

“基建稳增长=寅吃卯粮=不可持续”?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反弹是建立在基建“稳增长”基础上的,属于“寅吃卯粮”,不具备持续性。在“改革至上”的语境下,社会对“债务”、“赤字”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基建稳增长被视为拖延改革、不思进取的行为。这种观点,既看不到稳增长的积极作用,更低估了中央稳增长的战略决心。事实上,基建稳增长即利当前,又利长远。一方面,基建稳增长可对冲经济下滑压力,为有序推进去杠杆创造有利条件。市场经济是一部紧密咬合、相互作用的机器,具有自我强化作用。衰退阶段,若任由经济下滑、通货紧缩持续,会陷入“通缩-债务”循环。勒紧裤腰带紧缩,看起来有担当、很美好,成功的例子很少。以希腊为例,欧债危机中,希腊政府选择了紧缩-违约方式去杠杆,对私人投资者债务本金“剃头”75%,即借债1块钱最终偿还两毛五。但连年的紧缩下,希腊名义GDP大幅下降超过30%,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不但未出现下降,反而较危机前上升50个百分点至当前的176.8%。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增长潜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目光长远的行为。1998年稳增长过程中修建的基础设施,有力地保障了我国接下来十余年的10%以上的高增长。在国内持续批判基建稳增长不可持续时,发达国家却在筹划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增长潜力。尽管各种反对声音不断,中央始终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扩大总需求,采取有力措施稳增长,帮助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没有改革,就没有复苏新周期”?这个观点错误之处在于不理解改革的任务和市场经济的规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要干的事,是把“潜在增速从7%-8%提高至8-%-9%”,它影响的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锚”的问题,而非经济周期本身。而经济周期源于供给与需求匹配存在的滞后性和超调性,有市场经济就有经济周期,即便是没有改革,即便是中国经济增速最终放缓至3%或4%,一样会有衰退、复苏、过热等阶段。

“经验式”看空:房地产调控,这次有何不同?

9.30和3.17调控是很多人看空中国经济走势的主要依据。根据历史经验,调控必然导致房地产市场降温,经济下滑不可避免。但本轮调控以来,全国房地产投资、销售数据并未出现明显恶化,经济也未如期放缓。我们认为,本轮调控中出现了新情况,简单套用历史经验,已无法解释现状和预测未来。

首先,本轮调控要点在于“分类调控”而非“一刀切式”紧缩。之前历轮调控只有一个目标,即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因而实行加息、提准等全面性紧缩措施。本轮调控首次面临一二线城市“补库存”和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并存状况。为了应对这种分化,本轮调控采取了“分城施策”,地方为调控主要责任人。在一二线过热城市,推出超严厉限购措施,打压需求;在库存严重的三四线城市,则继续维持较宽松环境,推出货币化棚改,全力推进去库存。分类调控下,2017年至今,一、二线房地产销量累计同比分别下降25.5%、增长6.6%,降温趋势明显,但三四线城市销量增速却保持在24.5%的较高水平。去年下半年以来,很多机构紧盯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数据,以观察调控效果。调控以来,该数据同比增速由正转负,当前下滑幅度高达30%-40%,市场因此得出房地产市场将要放缓结论。实际上,这个数据只代表一二线城市,在城市间明显分化背景下,已无法反映房地产市场整体状况。三四线房地产销售面积占到全国的60%,三四线房地产销量强劲增长背景下,即使一二线销量出现下滑,全国销售面积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其次,补库存周期下,一二线城市销量下滑对投资拖累效应大幅减弱。一般情况下,房地产销量下滑传导至投资下滑需要 2-3个季度。2016年4月起,一二线房地产销量增速开始下滑。但截至2017年6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并未出现预期中的下滑,反而较2016年4月高出1.4个百分点。与以往不同,本轮周期中,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已经完成,当前处于补库存阶段。房地产调控并非消灭需求,而是通过暂时性地抑制需求,为补库存赢得时间。调控导致的销量阶段性下滑并不会削弱房地产商的信心,企业反而会抓住有利时间窗口积极拿地、补库存,为政策松绑和下一轮周期做准备,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新周期仍需耐心,但不必悲观

短期来看,经济反弹有望持续,经济下台阶情景年内或难以看到。近期公布的6月份社会零售销售和房地产销售数据均较上月加速,显示内需较为强劲。全年来看,在三四线房地产销售保持强劲的情况下,2017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增幅有望达到8%-10%,将为经济反弹注入持续动力。1-7月份出口额累计同比增加8.3%,在全球同步复苏大背景下,外贸回暖势头明显。

中期看,未来1-2年内“L”型筑底,新周期需要一点耐心。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L”型筑底阶段,需求缓慢下滑的阶段结束,进入企稳回升阶段;供给和产能下滑速度减缓,投资增速保持在低位,但产能利用率持续提高,继续消化过剩产能。筑底期间,经济波动将会加大,中间不排除出现经济阶段性放缓的可能性。参考1998年经验,“L”型筑底过程有望持续2-3年,理想情景下,有望于2018年底结束。随着“L”型筑底阶段结束,供给侧实现有效“出清”,供需达到基本均衡,需求进一步增长会带动投资增速扩张,经济有望于2019年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作者系华菁资管宏观策略总监。文章不代表本报观点)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