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与工作和世界相处

李翔2017-08-19 02:19

153

李翔

人与机器为什么对立

很少有人关注到美国作家罗伯特·波西格(Robert Pirsig)在2017年4月24日去世的消息,但是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他最著名的那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曾经被超过100家出版社拒绝,但是后来一经出版就被奉为神书,销量超过1000万本。传奇教练菲尔·杰克逊在执教公牛队时,曾送给每位球员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希望他们通过读这本书找到最佳竞技状态。大科学家霍金也是这本书的粉丝。

这本书其实并不好读。它可以算是哲学书。之所以受到热捧,而且直到今天还很受欢迎,是因为它回答的是一些恒久的问题:为什么人会和科技有对立感?人应该怎样和外部世界相处?人应该怎么跟工作相处,或者说怎么才能不讨厌自己的工作?这本书里最著名的话之一就是:“佛陀或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结构,是以罗伯特·波西格跟儿子的一场骑摩托车旅行为线索,中间穿插以他对哲学的思考。他借着谈论修理摩托车,来讨论这些问题。所以,书名才会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摩托车代表的是科技,人与摩托车的相处以及如何对待摩托车修理,代表着人与科技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罗伯特·波西格说,他发现,很多骑摩托车的人很害怕摩托车的问题,出问题时情绪就很差,而且,摩托车专业人员对待摩托车也很粗鲁,“做起事来像猩猩一样,没有真正投入”。他们一边工作也就是一边修理摩托车,一边听音乐,波西格说,这样是没办法真正思考的,“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需要任何的思考”,“他们一边需要科技,一边又诅咒它。我相信他们很明白这点。这正是他们厌恶科技的原因,他们并未提出一个逻辑论题,他们只是做出直接的反应”。

而在波西格看来,修理摩托车其实是一个理智的和需要科学方法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只需要熟练技术的劳动。一个外行站在旁边看修理人员修理摩托车,会误以为修理摩托车就是个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实际上,修理摩托车最重要的工作是“仔细观察和精确思考”。好的修理人员在工作时很少讲话,也是因为要专心思考。

波西格说:“熟练的技术往往也是一连串推理的过程。摩托车的运作完全依照推理的过程,研究维修摩托车的艺术,也就是研究理性艺术的缩影。”

比如,可以把最常见的两种逻辑推理方法运用到修理摩托车上面。

归纳法就是从观察摩托车开始,然后得出普遍性结论。摩托车在路上遇到坑洼,发动机熄火;又遇到一次,发动机再次熄火;如是再三。之后在平坦的路上行驶,发动机就没有熄火。我们于是可以推断,发动机熄火是坑洞造成的。这就是归纳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原则推论出特定结果。比如,摩托车是一个系统,它可以分为功能和组件两个部分。组件又可以分为动力产生系统和动力传输系统,可以一直这样划分下去,在这个系统里,修理人员知道喇叭是受电池控制的,所以,喇叭不响了,一个原因可能是电池没电了。这就是演绎法。

修理摩托车的过程,就是不断交替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过程。波西格说,正确运用这两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科学方法,“当我一想到这些科学方法,心里就会出现一个影像,那就是一个巨大的推土机,它的行动缓慢,它的工作枯燥乏味,走起来声音轰隆直响,而且动作十分笨拙,但是它所做的没有人能比”。

一辆摩托车出问题了,这时候科学的方法是,把问题写下来。要把问题正确地写清楚,也有方法,它需要兼顾到六个方面,分别是:1、问题是什么;2、假设问题的原因;3、证实每个问题的假设;4、预测实验的结果;5、观测实验的结果;6、由实验得出结论。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人准确思考。而且,不仅是修理摩托车,它在几乎所有事情出错的时候,都用得上。

除了科学方法之外,另外一个修理摩托车需要的要素是:心平气和。这听上去像是陈词滥调。但是波西格说:“事实上,要心平气和并不简单。那是整个事情的灵魂,(摩托车)保养的良好与否就取决于你是否有这种态度。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是心平气和的具体表现。最后考验的往往是你的定力。如果你把持不住,在你维修机器的时候,很可能会把你的个人问题导入机器之中。”

人与机器出现对立,就是因为人把机器看作是一个独立于自身的怪兽,没有去心平气和去理解它,理解它也是一个系统和过程。

一个新概念:良质

罗伯特·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提出了一个概念:“良质”(quality)。这个概念是理解波西格哲学的关键。

波西格说:世界分为良质、心和物。良质是二元世界之外,也就是心和物、理智与情感之外的第三种元素,是能够把二元世界统一在一起的元素。良质是让人和世界能够和谐相处,人能够接受技术并且拥抱技术的关键。

怎么证明良质这种东西的存在?

波西格的理论是,要证明一个东西的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比如如何证明空气存在,把空气从燃烧蜡烛的瓶中抽离,蜡烛就熄灭了。

波西格说:抽离良质,第一个受伤的是艺术。如果艺术无所谓好坏,那么艺术就不存在了。诗歌会消失,因为诗歌没有实用价值。运动会消失,因为单纯的分数失去了意义,就只是空洞的统计。市场也会发生变化,市场上只会买卖一些基本的商品,酒、茶、咖啡、烟草都会消失。电影、舞蹈、戏剧以及宴会也一样。抽离良质的社会,就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1984》,只剩下单纯的功能和实用。

进而,波西格说:“良质就是佛、是老子说的道。良质能够帮助人类在分裂的三种经验,也就是宗教、艺术和科学中找到融合的理性基础。艺术是一种高级良质的努力。”

跟“良质”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关心”。在波西格那里,关心和良质是一体两面,“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就是一个懂得关心的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都细致入微的关心,那么他一定有某些良质的特性”。

科技和人的疏离,问题就出现在科技专家和反科技的人,都缺乏关心之情。科技专家不关心反科技的人关心的事情;反科技的人也不想去关心科技。进一步的推论就是,科技至上者和反科技者,都缺乏在科技中洞悉良质的能力。

回到摩托车的例子中,为什么会出现人和摩托车之间的排斥感?因为人和摩托车被分离开:你是修理摩托车的技术人员,它是摩托车。于是,产生的结果就是你并不喜欢摩托车,只是因为它能载着你上路,你才选择它。

这是良质的第一个特征,它跟“关心”紧密相连。

良质的另一个特征是,它是变化的。波西格举了一个例子,试着去想象一列拉着120节车厢的火车,良质是火车的哪个部分?答案是,它不是火车实体的任何一个部分。但是,如果火车不能动,它就丧失了作为火车最重要的功能性。当我们让火车停下来,试图分解火车,想要找到良质时,我们检查的其实并不是我们所谓的火车。因此,不能在静止的、二维的、表面的层面去谈论良质。在这里,“良质是经验的前沿,它是知识火车的前沿,推动着火车沿着铁轨前进。如果你没有衡量价值的方法,没有认知良质的方法,那么整列火车就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回到修理摩托车的例子,一个人在修理摩托车时,他对车的了解分分秒秒都在改变,他的知识也一直在更新。因此,良质是会跟随着你成长的思想。良质不是静态的,而是分分秒秒在变化的;良质也不是单一形式的,而是可以改变的。

波西格说,了解到这一点,无论是修理一辆摩托车,盖一间工厂,管理一个公司,甚至治理一个国家,都不会再发生卡住的情况。杜鲁门在任美国总统时,曾经在演讲中提到政府的计划时说:“我们会尽力去尝试……如果这些不管用……那么我们就试试别的方案。”在波西格看来,杜鲁门就理解什么是良质,他不受限于教条主义,如果不喜欢现状,那就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关键在于更好,更好就是良质。

总结一下,在人和工作的关系上,人必须对工作有某种情感,也就是有关心之情;人必须能判断什么是好的,以及如何才能变得更好;人要接受变到更好这个过程中的种种变化。

在人和科技的关系上,我们要理解,很多人讨厌的科技的丑陋一面,并不是科技天生的。丑陋的是,发明科技的人和他们制造的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使用科技的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创造者、拥有者和使用者对他们创造、拥有和使用的物体,要建立认同感,也就是关心之情。解决人类价值和科技需求之间的冲突,不能通过逃避,而是要建立连接和关心。

波西格说,我们需要提升我们的精神层次,提升我们对良质的感知能力。它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到,“单纯到磨一把菜刀,缝一件衣服或是修补一张坏掉的椅子,它们背后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者很丑陋”。

人要超越自己的情绪,要去了解万物运行的方式。要停止咒骂和批评,建立关心之情,提出解决方法。避免自己的工作变得枯燥的方法,就是选择良质,把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更有趣的人。

如何达到内心的宁静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罗伯特·波西格把内心的宁静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

波西格在漫游途中,跟朋友们闲谈时说,他家里有一份日本制造的自行车的说明书,这份说明书开头第一句话是:组合自行车需要心平气和。

我们之前提到过,波西格说,要想心平气和并不简单,“那是整个事情的灵魂……我们所谓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正是心平气和的体现。最后考验的往往是你的定力。如果你把持不住,在你维修机器的时候,很可能就会把你个人的问题导入机器之中”。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客观的物质,无论是自行车、摩托车还是其他家具,本身无所谓对错。机器并没有感受力。机器的好坏,要由它给人的感受来判断。从这个角度看,检验机器也是对机器使用者的一种检验。机器没有问题,除了机器本身之外,也表示使用者自身的情绪没有问题。

这是内心宁静在人和机器、人和科技之间的关系上扮演的角色。在人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上,内心的宁静同样重要。波西格说:“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能使你平静的就是高级的手艺,反之,则是低级的。”

我们工作,可能是为了赚钱谋生,或者是为了取得世俗成就获得他人认同,但是,“最后真正重要的,是要达到内心的宁静,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只有内心宁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无论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要有良质。”

说到了这里,我们会发现,罗伯特·波西格说的“内心的宁静”,类似于后来积极心理学家说的“心流”。它是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达到物我两忘时感受到的那种宁静和喜悦。

那么如何达到内心的宁静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内心的宁静和外界的环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内心的宁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是让人与周围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状态。所以,在波西格看来,一位出家人在打坐,一位将军在前线隆隆的炮击声中凝视作战地图,或者一位机械人员在做万分一直的校准,都可能产生内心的宁静。这也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著名的那句话想要表达的,“佛陀或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然后,波西格把内心的宁静分为三种,分别是,生理上的宁静、精神上的宁静和价值方面的宁静。

生理上的宁静是指维持好的身体状态,你的身体需要得到恰当的照顾,让它维持在工作需要的最佳的状态,至少也不能低于工作的需要。精神上的宁静是指消除个人的杂念,能够做到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价值方面的宁静,波西格视为最难得的。它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没有贪念和妄念,只是单纯地沉浸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中。他不会羡慕其他人,因为工作本身已经给予了他莫大的回报。

波西格举出了钓鱼的例子。人在钓鱼时,只是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心中并不会刻意去想什么,也不会担心什么。坐在那里,进入钓鱼的状态后,一个人内心的紧张情绪和挫败感都会消失,只是静静地等着工作成果出现,也就是鱼咬上钓钩。

从钓鱼的例子中,我们能学习到,在工作的时候,要想做到内心宁静,需要做的就是,忘记自己内心的情绪,只是专注在手中的工作,沉浸其中,享受过程本身,而不是同工作分离甚至对立,只想赶快结束。

波西格说:“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会变得很自然。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行动的工作,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宁静。”

波西格甚至认为,人类要改造更大范围的外部世界,改变的方法也不是从制度的变革等宏大问题着手。这样做,必然会涉及各种分别心,涉及各种关系的重新处理,涉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他认为,更好的方法,不如先从一个人的“心灵、头脑和手”开始改变,从一个人如何对待他和工作的关系、他和世界的关系开始改变。

因此,波西格说:“有的人可以谈论如何改变人类的命运,我却只想谈论如何维修一部摩托车,我认为我必须说的这些更具有长远的价值。”

怎样避开进取之路上的陷阱

人一旦认识到了良质的存在,就会希望去追求良质,希望做到更好。但是不可否认,这个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也会遇到一些陷阱。

罗伯特·波西格把陷阱分成两类。第一类陷阱是,因为外在的环境而使人放弃,他称之为“挫折”;第二类是人内在的因素引起的,他称之为“忧虑”。

他还是以修理摩托车为例,来说明避开外部陷阱的方法。

第一个技巧是,拿出笔记本,写下拆卸的每一个步骤,然后记下来重新组合时可能产生的问题。

第二个技巧是,在地上铺上一张报纸,把所有的零件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排列整齐。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就不会遗漏任何小的零件,从小螺丝到垫圈。

有了这两个技巧之后,要认识到即使尝试失败,自己也有收获。因为通常正是因为缺乏某种信息和知识,才会失败。这时候,每一次尝试都会变成一次试验,“你把它拆解开,然后组合起来,看变化之后是否仍能运转。即使不能,这也不是失败,你通过这一尝试得到的信息才是真正目的”。最终,你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会帮助你成功。

更重要的是第二类陷阱,也就是内心因素导致的陷阱。

波西格把内心因素导致的陷阱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价值的陷阱;第二种会阻碍认知理解,叫做真理的陷阱;第三种叫做肌肉的陷阱。

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因此也值得用最多的时间来描述。价值的陷阱中,最常出现又最有害的,是价值的僵化。价值僵化,是指固守以前的价值观,因此没有办法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维修摩托车的过程中,你必须不断评估,僵化的价值观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如果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发生了僵化问题,波西格的建议是,刻意放慢脚步,然后重新去检视问题,看过去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现在是否仍然重要。

他举了一个印第安人抓猴子的故事作为例子。印第安人的方法是,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在一根木头上,椰子放一些米,这些米通过椰子上的小洞能够摸到。猴子发现了这些米,就把手伸进去掏。由于洞很小,手中握了米之后,就拿出不来了,会卡在里面。印第安人利用的就是猴子僵化的思想。猴子不会衡量自由和米孰轻孰重。要救这个猴子,就必须要让它意识到:如果它把手松开,它就自由了。它需要慢下来,安静下来,重新去评估米和自由的重要性。

然后是自视甚高的陷阱。如果一个人过于自我,他观察新事物的能力就会下降。波西格说,在修理机器方面,如果自我太强,往往就无法把工作做好。所以,“好的修理人员往往相当谦虚而且安静。即使他们起初无法保持安静和谦虚,长久工作下来,也会变成这样的个性。他们往往专注而又懂得怀疑,不会以自我中心”。

第三个价值陷阱是焦虑,过度的担心也会造成很多错误。对于一个摩托车修理员而言,焦虑会让你担忧假想中的问题,让你认定机器出了各种故障,去修理很多不需要修理的东西。解决方案是:把自己的焦虑写下来,然后参考各种资料。因为你有焦虑为动力,所以会很努力去研究,越研究会越平静。

第四个价值陷阱是枯燥,“枯燥就表示你已经丧失了从新鲜角度看事情的能力。在你觉得无聊的时候,就表示你的进取心很低落,在你开始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好好补充一下能量”。

第五个价值陷阱是烦躁。烦躁产生的原因是,你低估了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低估了难度。如果烦躁不加以消除,它就可能会变成愤怒。消除烦躁最好的方法就是,低头认错,重新制定计划,降低过高的期望。这是必要的牺牲。

第二种内心因素陷阱是真理的陷阱。真理的陷阱同二元论有关。二元论,也就是非黑即白,是或者不是。但,在是和非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而这第三种可能性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把我们带到完全不同的方向。所以,任正非会讲“管理的灰度”。灰度就是第三种可能性。

波西格引用了日语中的“无”。他说,这个“无”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超越了是与非,表示答案不适合这个问题。比如,有人问禅宗修行者,狗是否具有佛性,修行者的回答就是“无”。因为回答有或者没有,都是不正确的,佛性超越了有或者没有的问题。因此,如果你提出的问题一时无法找到答案,那么,你要做的是,进一步研究你的问题,问题和答案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第三种内心因素导致的陷阱是肌肉的陷阱。这个陷阱包括工具的不足,所以,“要尽可能买最好的工具。你永远不会后悔的”。除了不好用的工具之外,恶劣的环境也是陷阱。你会惊讶,一点足够的光线能避免不少的问题。

一些身体的不舒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身体十分不适,就会降低你的判断力。比如你在很冷的时候会加快动作,因此容易出错;太热的话。耐力又会降低。所以,要保持好的工作习惯,努力降低疲劳感。

这就是罗伯特·波西格总结出的进取陷阱。这些陷阱最终还是要回到人自身去解决。波西格说:“想要知道怎样画一张完美的画吗?很简单,你先让自己变得完美,然后再顺其自然画出来,这就是专家的方式。画画和修理摩托车一样,都同你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密切相关。如果你一周当中有六天很懒散,那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得你在第七天突然变得敏锐起来呢?一切都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