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翎沃特:中企出海并购钱非万灵药 多数外国卖家抗拒

黄一帆2017-09-09 16:47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一帆 实习记者 林淙 上海报道 2016年可谓中国企业海外“买买买”最为狂热的一年,全年对外投资增长接近45%,这可能与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不无关系,但也有诸如中化收购先正达等巨型并购案的加持因素。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去年中国海外并购的总量有明显的上升,但从并购成交数量上来看反而是下降的。

厚翎沃特在2013年很多行业布局中国海外并购领域,主要关注的行业包括医疗、娱乐、工业机械、能源、零售和消费等领域。目前,上述领域也是外汇管理局认为比较核心的几个行业。

“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对的,是中国在教育、科技投入上的滞后”, 厚翎国际的亚太区主席张志浩表示,“当产业升级换代的口号遇到瓶颈时,收购就成为一个捷径。”张志浩并不否认买来以后还有消化吸收的过程,但相对于更为长远的2025计划来说,海外并购在其看来无疑更是一个现行有效的解决方案,中国近几年的产业升级换代仍需要很多海外企业的支援。

回暖趋势

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家在政策层面发生的诸多变化也对中企的海外收购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

8月4日,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及外交部共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将“坚持防范风险”作为境外投资的基本原则之一,还明确将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项目列入了限制范畴。

此外,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是影响海外并购的重要因素。“外管局换汇是出于安全的考量。人民币过去一两年对美国在跌,在这个基本经济规律下,投机资本最好的方式就是购买海外硬资产(房地产等),这也是为什么政策收紧的原因”,张志浩认为这其实是中央防治汇率投机的相应举措。

由于外管局针对娱乐、房地产等行业有所限制,今年上半年所完成的对外交易主要针对消费品、医疗等行业。受监管部门对跨境投资的谨慎态度影响,今年上半年中企对外收购共79起,较去年有所下降,但整个交易额却呈现上扬态势,从2400亿人民币上升到4430亿人民币。

此前由于窗口意见引发的市场波动和困扰,随着近两个月外汇管制的明确化正逐步重回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张志浩看来,“市场指导何种交易可以做,哪种不可以做,反而更有利于市场的合理化,向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有意思的是,根据厚翎发布的信息,上半年完成的项目标的以欧洲国家为多,主要来自于德国、意大利以及英国,美国并不在前三列。

对此,张志浩的解释是美国比欧洲的行业整合度比较高;另外,美国的很多出色的公司是私募基金所控股的,走的基本是投行的竞拍程序,中国企业很难在竞拍程序中胜出;加之美国的并购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有权审阅所有收购案件,所有的中国交易都会被其审查,因此中国企业会认为购买美国标的难度较大,欧洲相对会更友好。

海外并购中国买家不占优

“中国企业觉得有钱就可以买,但实际上很多外国卖家并不愿意卖给中国企业”,张志浩在谈到拥有强大实力的中国买家却常常不能如愿收购心仪的海外标的时说道,“除资金外,当中还存在很多中国企业所不了解的其他因素。当购买一个企业家的企业时,卖家希望是给到一个放心的买家,而买方也需要照顾到感情因素的存在。”在说明中外文化差异对海外并购造成的不便时,张志浩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是中国企业代表团一去就是很多人,老外不明白究竟谁是老板;二是中国人很含蓄,所有答复都是“好的好的”,但对于结果的判定却不甚确定。

厚翎沃特所做的,就是来协助中国买家与海外标的方进行沟通,弥合二者在文化、习惯以及信息方面的差异。

据张志浩的介绍,厚翎在寻求合适的海外标的只占了海外收购流程的20%,剩余的80%则被视为更加重要的内容,其中包括如何让中国买家和海外卖家之间进行沟通、搭建渠道、相互了解。

现在整个全球的并购市场需求非常的火热,正所谓“卖方市场”,需求旺盛,是标的决定买家的洽谈能否成功。但在这点上中国买家并不占优势:中国企业在资金外出,如资金审批上报等环节上耗时较长,同时对海外环境的不熟悉很容易导致失去签署收购协议最好的契机。

此外,相比起5年前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在专业上的知之甚少,现在这一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海外企业选择中国买家也正是看中了中国庞大的市场。根据厚翎内部的统计,两年前几乎没有中国企业聘用买方顾问,其中甚至包括交易额高达10亿以上的案子,目前这一格局正在慢慢被打破。张志浩认为:“通常是踩过坑之后的吸取教训,我们认为不应该为了省钱而去放大交易风险。”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和资本市场中所发生的好玩的事,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对已知事物挖掘未知面。
关注领域:上市公司、券商、新三板。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