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模范监狱》的文化解读

张耀杰2017-09-16 00:41

张耀杰

易中天比我年长17岁,今年已经是古稀之人,没有想到他老当益壮,趁着编撰《中华史》的短暂空档,在春节期间花费十来天的时间写出一部妙趣横生的话剧剧本,着实让我这个职业戏剧人叹为观止。

易中天的当行本色是文艺美学,对于戏剧创作的方方面面并不陌生,《模范监狱》严格遵循了经典戏剧的“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相对单一和集中——在一整天的时间限度之内演绎了发生在所谓“模范监狱”的一段曲折复杂的完整故事:

故事发生在民国二十五(1936)年秋,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传统儒教文化之“礼义廉耻”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已经推行了两年半;此前的5月5日,又颁布了“五五宪草”。为了展示“新生活运动”的成果,国民政府决定评选模范监狱以供友邦记者团考察,并派出特派员前往指导工作。长江沿岸某城市的监狱当局为迎接特派员到来,将车祸肇事者、诈骗犯、盗窃犯、妓女、抢劫犯组成学员班,让他们结合自身经验学习领会“新生活运动”的精神意图。在这些不堪教化的男女学员洋相百出的过程中,监狱当局贪赃枉法、腐败丑陋、厚黑无耻的各种内幕,随着三个真假特派员的出场而充分败露。于是,歌声之后枪声响起,血案之后冤案发生……

应该说,易中天写作这部话剧的主要意图,是揭露民国时期所谓“模范监狱”的厚黑无耻。大幕拉开,映入眼帘的第一个画面是中部省份某市监狱墙上挂着“礼义廉”三个字,蒋介石所提倡的“礼义廉耻”的“新生活运动”,被一次粗糙的洗地活动给无耻化了。到了全剧结束时,墙上的“耻”字又掉了下来。一部啼笑皆非、嬉笑怒骂的悲喜剧,就这样被“无耻”二字给贯穿起来。

《模范监狱》的新锐导演是来自北京人艺的韩清、杨佳音,担任剧中主要角色的杨佳音、张瀚生、何靖、罗熙、李峥等人,是北京人艺的年轻演员。2017年9月8日晚上,我来到海淀剧院观看了该剧的首演,其中几场戏的舞台呈现,远远超出了我此前从剧本中得到的初步印象。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拥有丰富饱满的思想内涵,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来加以解读。单就《模范监狱》来说,深深触动我的是比这座监狱里的贪赃枉法、腐败丑陋更加内在的儒表法里、儒道互补的文化痼疾,以及随之而来的难以破解的治理模式:主事之人所宣讲的是传统文化当中美好动听、自欺欺人的儒家之理;办事之人所实行的是传统文化当中厚黑无耻、草菅人命的法家之术。

这座“模范监狱”名义上的主官,是法政学堂毕业的典狱长,他自己承认“学校里学的那一套根本不管用,所以还得依靠看守长他们”。看守长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不过从前清起,他们家就是吃这碗饭的”。

监狱里错误关押了被盗窃衣服、证件的真的特派员,一名记者穿着花钱买来的真的特派员的衣服、证件进入监狱敲诈勒索。随着身穿内衣裤头的真的特派员的出场,戏剧情节逐步攀升到了最高潮。真的特派员登上脚手架式的监狱楼梯,挥舞着与监狱环境格格不入的“五五宪草”宣讲道:

“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人民有依法请愿和诉愿的权利。第二十六条规定,公务员违法侵害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应负刑事和民事责任,受害人也可以依法向国家请求赔偿。姑娘,你有这个权利。(对众犯人)还有你们,如果受到不公正待遇,也有这个权利。”

当真的特派员来到办公桌旁边再次要求给南京方面打电话核实身份时,罪恶昭彰并且心狠手辣的看守长爬上楼梯控制了局面,他一枪打死真的特派员,然后居高临下逼迫在场的所有人统一口径,咬定真的特派员是图谋越狱的共党。在看守长的枪口之下,所有罪犯踊跃串供,虚构出了真的特派员图谋越狱被当场击毙的完整情节。

但是,当看守长命令把真的特派员的死尸拖下去的时候,这些罪犯们还是闪现出了仅存的一点人性火花。他们以人死为大的道德借口,主动要求郑重其事地抬走尸体。两个妓女还把身上佩戴的绢花摘下来,放在了“清官”特派员的死尸之上。

真相至此已经大白,看守长把枪交到典狱长的手里说:“典狱长,你拿着。五年前你来我们监狱,先当见习典狱长,现在又当长官。可惜你从那法政学堂学来的东西一点用都没有,只能听我们的。你也不容易啊!好吧,今天的事情你作主,要么杀了他,要么杀了我。”

这里的“他”,指的是在剧团当过“戏子”、在报社当过“记者”、在南京政府当过职员的假的特派员。眼见没有亲手杀过人的典狱长情急之下对着试图逃脱的假的特派员开了枪,看守长冷酷无情地教训说:“典狱长,应对突发事件,你们法政学堂是不教的,还得靠前清我爷爷那会儿的老办法。”

所谓的“老办法”,说穿了就是中国传统法家文化厚黑无耻、草菅人命的“欲加其罪、何患无辞”的治人法术。当假道学的典狱长习惯性地纠结于“司法不公正,党国会失去民心的”、“那也不能伤天害理吧?”之类空洞说教的时候,实际负责监狱事务的看守长,一句话便撕下了他礼义廉耻的遮羞布:“伤天害理?谁是天,啥叫理……分账的时候我可是规规矩矩按官大官小来,长官要不要我拉份清单?”

从剧中的小监狱放大到当年的大社会,蒋介石及其国民党的覆灭败亡,有着国际国内极其复杂的多种因素;但是,没有胆识走出这种儒表法里、儒道互补的社会治理模式,应该是最深层次的决定性要素。蒋介石极力提倡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其实就是旧得不能再旧的一场儒表法里、儒道互补、自欺欺人、表里不一、人人过关、逼人效忠的“旧生活运动”。正是这场貌似轰轰烈烈并且人人过关的“旧生活运动”,又一次把中国社会带入了没有尽头的死胡同。对于陷入死胡同之中又不甘心沉沦的典狱长来说,“总不能去投共”成了他绝望之中的最后选项。

易中天是一位见多识广并且善于驾驭各种方言俗语的演说家,他在剧本中巧妙运用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等惟妙惟肖、脍炙人口的方言俗语,从而给舞台处理留下了诸多的难题和挑战。执导此剧的年轻导演和饰演此剧的年轻演员,在剧情发展的节奏调度以及台词表达的铿锵有力方面,还稍显有些拖沓和生涩。这应该算是9月8日首场演出的美中不足,希望他们在随后的演出场次中,能够不断地提升完善。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