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A股堰塞湖问题得到改善 预计第四季度IPO保持常态

郑淯心2017-09-21 15:4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淯心 9月21日,德勤中国的全国上市业务组发布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大陆和香港新股市场回顾和展望。报告显示,A股堰塞湖问题得到改善,并预计第四季度IPO保持常态,上海和香港将角力2017年全球IPO融资额榜亚季军位置。

报告显示,截止9月20日,中国大陆前三季度共发行349只新股,募资175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新股发行数量增长177%。德勤中国全国上巿业务组A股资本巿场华北区领导合伙人童传江指出:“在每月平均不少于30只新股发行的稳定速度支持下,新股市场表现强劲。”

截止9月15日,等候上市的正常审核状态企业数量为497家,较2016年同期等候上市的780家减少283家,另有39家企业因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中止审核,将在更新财务数据后恢复审核,堰塞湖问题已得到改善。德勤预计,预计第四季度A股IPO发行会保持常态。

新股申购火热

大陆和香港新股申购同样火热。

香港投资者偏好小型新股,因此大部份新股都获得超额认购,但因上市新股数量大增,故此摊薄了个别新股的超额超购倍数。2017年前三季度,96%的IPO获得超额认购,在获得超额认购的项目中,33%获得20倍以上的超额认购。

国内A股取消新股申购预缴制度后,超额认购倍数大幅上升。100%的IPO会获得超额申购,在获得超额认购的项目中,大陆A股100%获得100倍以上的超额认购。

德勤预计,2017年年底,中国大陆将有约420-480只新股发行融资2,200-2,500亿元人民币。

上海和香港将角力2017年全球IPO融资额榜亚季军位置

德勤称,据预计,截至2017年9月底,按新股融资额计,香港交易所排名将上升至第三位,而上海交易所将会紧随纽约交易所保持第二的位置。考虑到中国大陆未来几月迎来超大型新股的机会不大,而香港或有一至两只来自科技板块的大型新股上市,在今年年底时将很大可能保持现有位置不变。同时,A股市场若保持现有发行速度,新股发行数量将很可能产生新的记录。

德勤预计,截至2017年9月30日,香港会有106只新股上市,融资额达850亿元港元,与去年同期71只新股合计融资1,343亿港元相比,新股数量大幅增长49%,但融资额却同比下滑37%。这种现象要归咎于创业板新股数量的激增,以及大型新股整体融资规模缩少的缘故。

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华北区领导合伙人林国恩称:“很明显,香港新股市场的角色已经从蓝筹、大型大陆企业或国有企业的上市首选地清晰演变成为一个同样能吸引香港和国际潜在高增长中小企业的融资地。”林国恩称:“香港和国际中小企业对利用牛巿作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热情,促使创业板新股数量大幅增加,以及等候创业板上市的申请名单变长。相对主板享负盛名的上巿公司,很多这类企业都较为年轻,并且拥有其自身品牌。”

尽管香港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新股市场表现强劲,但在今年第三季度结束前,纽约证券交易所排名稳守领先,这得益于在今年前6个月完成的3宗超大型新股上市。随着更多大型新股的发行,预计香港交易所能够保持第三排名,超越深圳交易所。

林国恩解释道:“我们对香港新股市场最后一个季度前景持积极态度,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将会再有一至两只大型科技企业新股上市。在当前对科技和新经济概念业务的支持情绪带动下,这些新股上市应会广受投资者欢迎。鉴于大陆上市申请审批程序为部份申请个案持续带来不确定性,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能够在余下三个月内成功完成上巿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我们认为,目前证券交易所的三甲排名可能会维持到今年年底。”

由于目前已有超过180家企业递交了上市申请,德勤预计香港可以在今年年底前完成140至150只新股上巿。但德勤分析显示,是否可以达到2017年预测的融资总金额1,300至1,500亿港元,还需有赖多个因素,包括有利环球宏观经济的条件,例如美国潜在的延迟加息时间表、美国税收改革和中国十九大的召开,以及另一超大型新股能否于年底前完成上巿。然而,“一带一路”效应和整体高的市场估值将会吸引更多海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相关企业以及国际企业到香港寻找上市机会。 

大消费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大消费行业的市场发展和公司动向,擅长深度调查报道、高端人物专访和产业剖析。
线索请联系:zhengyux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