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高校大洗牌?权威专家告诉你什么是“双一流”大学

吴秋婷2017-09-21 18:09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吴秋婷  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这是继 211工程 、 985工程之后,国家高等教育战略的一项重大变革。“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的实施目的是什么?“双一流”大学的考核标准是什么?政策的推行将对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经济观察网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教授对“双一流”政策进行解读。

经济观察网:教育部不久前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您认为这项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周光礼:主要目的便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促进重点学科和高校的发展。

经济观察网:“双一流”大学与传统的“985”、“211”大学有何异同?

周光礼:“双一流”在形式上承接了原来的“985”、“211”工程,“985”、“211”大学全部被纳入了“双一流”的名列。这实际上是一项符合“帕累托”改进的政策,也就是一个政策至少使一个以上的机构获益,而不会使任何一个机构利益受损。它是一个增量改革,使原来“985”“211”政策下的所有高校都能受益。原则上,教育部将“985”大学归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列,“211”大学归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行列,这是“双一流”的一个基调。为了体现动态的调整,教育部把一些“985”大学降到了“一流大学”名单中的B档,又从“211”大学中提拔了三所大学,进入“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列,以此体现能进能出的原则。另外,教育部在将原来的“985”、“211”大学纳入“双一流”大学名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5所非“985”、“211”大学,使“双一流”大学总数达137所。

经济观察网:为什么会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划分为A、B两类?

周光礼:教育部将“一流大学”划分为两个档次,是为了给一些办学成绩较不理想的高校施加压力,通过降档或升档的形式体现高校身份地位的动态变化,打破高校的身份固化。

经济观察网:对于入选“双一流”的高校和学科而言,“双一流”的推进实施会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

周光礼:仔细看一下公布的名单,会发现一些高校的入选学科后面加上了“自定”二字。“自定”的意思是这些学科本身水平并不是很高,由高校自主选出。其他未加“自定”二字的学科是由专家依照全国高等学校学科排名选出的,这些学科的排名都在全国前一二名。对于这些优势学科而言,我们增加投入,就能够使其迅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帮助其由“全国一流”走向“世界一流”。但“双一流”也会对一些“自定”学科的学校造成挑战。在这些自定学科的大学里,没有任何一个学科排在全国前三,但有一大批学科排在前十左右。这些学校的总体实力较强,但缺乏拔尖学科,学校只能从一群“矮子”里选出一个“高个子”。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学科的高原太多,但没有高峰。为了彰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它们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也就是砍掉一些学科,以便发展重点学科,比如中山大学就砍掉了几十个学科。在将没有竞争优势的学科砍掉后,就会出现破坏学科生态系统的问题。学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这些高校内的优势学科实际上也难以取得发展。优势学科的发展实际上是建立在学校学科生态系统相互支撑的基础上。因此,入选的这些学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便是在重点投入下得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而挑战则是如果学科一枝独秀,而其他学科被砍掉或缺乏发展,这种学科优势也难以持久。

经济观察网:“双一流”名单内的学校学科每五年会考核一次,考核的标准是什么?

周光礼:考核的标准和最开始选拔的标准一致,也就是“世界一流”的标准。其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中国特色的标准,另一个则是世界通用的标准。中国特色的标准是指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根据它的学科评估标准来评判。国际标准是指参考美国的“ESI”数据库,也就是“科学基础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学科自然算是世界一流。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国内一些大学的学科依照教育部标准排名靠前,但依照国际标准则较为落后。

经济观察网:您认为“双一流”的推进实施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有何影响?未来的高校格局将会有怎样的改变?

周光礼:“双一流”实际上照顾了西部大学的发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名单中,教育部在原来“985”“211”高校的基础上,增加了3所中西部大学,也就是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云南大学,变为如今的42所高校。在布局上照顾了中西部发展较弱的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这些学校之所以希望进入“双一流”名单,就是为了争取国家的重点投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地区分布将决定我们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地区分布。因此,地区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依然将继续存在,并且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东西部教育差距,尽管国家已经在政策上有所照顾。另外,“双一流”名单中,教育部在原来“985”、“211”大学的基础上增加了25所新高校。按理来说,每个地区增加的高校数量应该均匀一致,每个省平均增加一所,但实际上这种分割并不均匀。北京增加了8所,上海增加了4所,江苏增加了4所。这是“双一流”建设中最受益的三大赢家。过去有5个高等教育强省——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但这次湖北和陕西没有新增一所高校,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版图将发生一定的改变,新高等教育强省将变为三个——北京、上海和江苏,并且它们都集中在东部。

经济观察网:您认为“双一流”政策仍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周光礼:不足的地方也很明显。中国从1956年开始实行重点建设政策,最开始确定了6所重点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届政府都是用确立重点大学的方式来抓高等教育,并以此作为政策工具。但这种政策工具存在一些弊端。“双一流”属于国家重点高校建设政策,采用政府主导的教育资源配置手段,本质上依然无法破解高校身份固化的问题。一所大学被政府选为重点大学,便会获得更多的声誉和资源,这实际上加剧了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国家重点大学建设政策应当减少弱化,转而让所有大学自由竞争,将资源分配给办学能力强的学校,而非将部分学校选出并确立为重点大学。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双一流”依然在沿袭一种国家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与过去的“985”、“211”工程一脉相承,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效率可能并不是最好的。

 

附名单:

大学双一流

微信图片_20170921184859

微信图片_20170921184946

微信图片_20170921185013

微信图片_20170921185035

微信图片_2017092118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