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德令哈再度成为光热产业聚光点,行业闪耀仍待规模效应

卢谦2017-09-29 16:14

卢谦/文 在高达5.7亿千瓦的2016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面前,2.8万千瓦的太阳能光热发电装机容量显得微乎其微。尽管如此,在诸多行业机构、媒体看来,2016年仍然可以称为光热发电的产业发展元年。

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相继发布光热上网标杆电价及第一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名单。虽然千呼万唤、姗姗来迟,但无论1.15元/KWh的上网标杆电价,还是首批20个共计超过134.9万千瓦、技术路线覆盖塔式、槽式、菲涅尔式等当下热门方向的光热示范项目,都一定程度上刺激着相关产业资本的入局。

紧随其后,一场引得政府、企业、专家等各方共聚的光热行业大会,便在有着“我国首座成功投运的规模化储能光热电站”之称的中控10MW塔式熔盐光热电站所在地——德令哈召开。

德令哈,这座曾因诗人海子诗歌《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闻名国内的西部小城,正凭借当地资源和要素禀赋、借力产业政策暖风,打造“光热高地”。

时隔一年,德令哈的光热大会已经为业界探讨与研究产业政策、发展路径、技术路线、产业标准、市场规则的重要平台。当光热领域的参与各方再次聚首德令哈,除了期待已久的庞大市场,谋划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成为光热人更加迫切的事情。

李创军:对首批光热项目不能按期投产的研究价格联动机制,择机启动第二批示范项目

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看来,太阳能热发电具有可调节,启动时间短的优势,可替代火电机组,形成规模后有利于增强系统调峰能力,有利于风电光伏的消纳,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开发中的新兴力量。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抢抓这个重要发展机遇,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太阳能热发电集中开发的资源潜力约3亿千瓦。”李创军称,首批20个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名单,总装机134.9万千瓦,涵盖了三种主流技术路线,项目地点也基本代表了国内适合太阳能热发电的主要区域。

据李创军透露,截止到目前,去年公布的示范项目已完成备案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推动第一批示范建设加快建设进度,力争2018年底前建成投产,对不能按期投产的研究价格联动机制。”

与此同时,李创军表示,另一方面还将进一步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关键器件与主体装备的国产化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争取国家有关方面在土地、财税及信贷方面给予热发电更多支持,进一步完善示范项目操作方式和运作模式,做实示范项目科研等前期工作。

“在认真总结第一批示范项目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择机启动第二批示范项目建设。”李创军称,将通过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扩大市场,尽快使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具备完备的产业链、降低造价成本,为今后太阳能热发电在国内的大规模发展和走出去打好基础。

高原小城的光热产业探索

“聚焦清洁能源高地,打造世界光热之都”,这是自去年德令哈开办光热大会就打出的旗号,“光热之都”也是当地政府对于当地光热产业未来发展的期冀。

在今年的光热大会上,中共海西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书记孙立明表示,德令哈市将立足于新能源多技术路线并存、全产业链发展的现实基础,充分发挥好光照和土地资源等优势,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2GW光热装机容量,并以此带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

据了解,作为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的建设基地之一,德令哈市已基本构建起“技术试验—装备制造—发电站”为一体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格局,将成为全国首个具备新能源全产业链集中发展条件的地区。除光热电站项目外,一批生产储热新材料、支架、镜面等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也纷纷进驻德令哈,光热产业集群效应初具规模。

尽管海西州光热装机容量目前仅占当地总装机容量的0.21%,海西州发改委主任栾风江认为,当地光热开发步伐正在加快。去年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10MW光伏电站在海西建成,栾风江赞其为“全国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光热电站,“验证了规模化高聚光楼式熔岩电站技术路线以及应用的可靠性,也是继西班牙、美国之后全球第三座投入运行的具备规模化运营的塔式光热电站。”栾风江称。

在海西州能源局新能源研究所所长易代新看来,当前海西州太阳能热技术发展历程已经从“高原型实验阶段”进入“商业化建设阶段”。他指出,截至目前,当地2016年获得国家第一批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有3个共计235MW,分别为:中广核槽式50MW、青海中控塔式50MW、黄河上游塔式135MW,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1亿元。

光热项目的接连上马也在促进着当地相关装备配套产业的完善。易代新称,目前当地已建成格尔木大成化工一期1万吨储热熔盐项目、青海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一期30万吨储热熔盐项目、海西华汇机械有限公司新能源非标件设备和压力容器制造、青海博昱德令哈一期100MW太阳能槽式镜面项目,海西州太阳能热装备制造项目正有序推进,装备配套产业正在形成。

光热产业的下一步

“我们国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开发和实验运行,已经基本掌握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孙锐认为,利用西部地区的荒漠和戈壁,建设大规模太阳能发展基地可有效提高我们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有利于实现我们国家能源替代和碳减排的发展目标。

然而,对于当下的光热产业发展现状,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许淳结合当地实践,认为当前海西乃至整个青海省的光热产业仍然薄弱。

在德令哈,“技术试验—装备制造—发电站”为一体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许淳则指出,“基础产业链薄弱,配套能力不足。”在他看来,目前青海省的光热产业规模小,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产业能相关配套设施上游产业项目在省内还没形成。

其次则是部分关键技术还没有突破。许淳认为,以青海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健全,研发机构不完善,高层次人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差。

人才问题同样存在。“高技术平台和有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缺乏,太阳能产业需要高素质的科学人才和职业技能的工人队伍。”许淳感慨,由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气候等因素,与太阳能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不同,成为制约因素之一。

放眼全国光热发展形势,特别是当前首批光热项目的进展状况,孙锐则建言,地方政府应做好土地及相关政策的扶持。

“政府要做好光热发电基地规划工作。”孙锐提议,对于近期规划的目标一定要脚踏实地,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并建议地方政府在用地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在光热领域普遍存在的资金问题,孙锐表示,建议国内的银行能够给予,特别是国内政策性银行能够为光热发电提供优惠的贷款;建议主管部门鼓励和相关的企业能够利用世界银行主权贷款。

由于国内目前光热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孙锐建议国内发展工程起步晚、经验少,所以要充分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要加强国际合作。

此外,孙锐还倡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启动第二批示范项目。

对此,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李海峰同样呼吁,国家进一步加大青海光热发展的支持力度,德令哈市继续增加光热开发规模,积极开展多样化技术试点,努力促进技术成熟和造价降低,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