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学者理查德·塞勒获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

吴秋婷2017-10-09 21:4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吴秋婷  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9日上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9日17时45分),2017年诺贝尔奖中的最后一个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尘埃落定,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折桂。

这是瑞典诺贝尔评委会第四次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经济学家,前三位也皆是美国人,分别是加里·贝克尔、乔治·阿克尔罗夫以及丹尼尔·卡尼曼。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以期使经济学更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律,并正逐渐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这位现年7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被公认为是经济学与心理学交叉领域的开疆辟土者,也曾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座上宾。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甚至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塞勒,称他是“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他是反常行为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也被认为是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反叛者。

1967年,塞勒获得凯斯西储大学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70和1974年,获罗彻斯特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他先后执教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和康奈尔大学,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时兼职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

“反常”的经济学研究

塞勒的经济学 理论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常常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人们会把辛苦赚的钱存起来,但若是一笔意外之财,则很快就会花掉。这是因为人在头脑中为两类钱建立了不同的账户,并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基于此类生活现象,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概念。也就是根据钱的来源不同,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预期,并在将这些钱划分到不同账户中。

区别于遵循“假说-检验”研究模式的传统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喜欢从反常的生活现象中寻找经济学的原理。他细心观察生活中人们反常的行为方式,搜集鲜活的例子,并以此为入口,揭开行为经济学的深层奥秘。

他曾从一盘腰果联想到荷马史诗中的经济活动原理,还曾将从朋友节食的失败中看到人类经济抉择时的双面性——充满理性的“计划者”与急功近利的“行动者”。他曾自我评价道:“我不是无趣的经济学家。”读者阅读他的书时,并不会因为抽象的理论而与经济学产生距离感。他喜欢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娓娓道来。这一点可以从塞勒反常行为研究的代表作《错误的行为》中得到论证,这本书写作手法通俗易懂,更像是一本学术回忆录,而非经济学研究专著。

传统经济学的反叛者

许多人将塞勒视为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反叛者,塞勒对反常行为的研究常常冲击了传统的经济学基本假设。传统的经济学惯常于将人假想为理性的经济人。然而,塞勒则在对日常生活反常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个非完全理性的个体。

传统经济学家往往依靠理想化假设得出的研究结论,却与许多经验事实相悖。塞勒则主张从日常行为角度入手,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反思。他还呼吁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中加入心理学的思考维度,从理想化的假设中解脱出来。

主流经济学理论被反常行为所冲击,部分旧的经济学理论甚至被创新的经济学理论取代,而塞勒则加速了这一进程。也正因此,他的行为经济学在最开始时遭到了主流经济学界的猛烈抨击,但塞勒凭借着扎实的经验研究和大胆的理论创新,逐渐获得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可。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结果公布后,塞勒接受了电话采访,当被问及将如何花费900万瑞典克朗奖金时,这位研究了一辈子反常行为的经济学者幽默地说:“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钱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