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特别策划】精准扶贫是一种新探索、新发展

董瑞强2017-10-13 22:2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专访中国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董瑞强 2017年10月10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前四年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64万人,年均1391万人,2017年至少减少1000万人。五年平均下来,每年减贫的人数也在1300万人以上。刘永富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绩。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自1986年开展大规模扶贫以来,到2000年这十几年时间里,每年平均减少贫困人口是639万。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里,每年减少673万。2012年至2016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刘永富告诉经济观察报,“这次脱贫攻坚,不仅减贫规模加大,而且改变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规模逐年大幅递减的趋势。”

10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接受了经济观察报记者的专访。

吴国宝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我国已经建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相应的一整套组织制度、保障制度以及干预措施,探索出了从内部审查到外部审计以及第三方监督等一整套完整的组织实施、考核和评估制度,这是十八大以来在扶贫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精准扶贫的战略意义和内涵?

吴国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在内容上包括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诊断致贫原因,到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精准计划和使用资金、精准选择到户扶贫措施、因人因村精准选派帮扶人员、最后精准考核和认定脱贫成效的过程。

这是针对中国脱贫攻坚时期脱贫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需要,利用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采取集中资源、瞄准扶贫对象、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脱贫的一整套战略和实施安排。在某种意义上,精准扶贫战略是对近三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重大措施的统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首次被提出。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思想。

从理论上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就一直在探讨,如何把有限的扶贫资源准确地传递到目标人群,也就是目标瞄准式扶贫,它更多地适合通过社会保障或通过就业措施来扶贫的方式,主要关注扶贫的有效性、成本效益以及持续性等方面问题。在现有理论概念和方法层面上,我们实施的精准扶贫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

经济观察报:精准扶贫战略所面临的背景是怎样的?

吴国宝:从2012年开始,我们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受到外部国际上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影响,比如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也就是经济新常态,比如人均GDP增长速度的大幅下降,相应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就业结构、增长结构都发生了调整。提到这个背景是由于我国过去大规模的减贫是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取得的。

看待精准扶贫的作用,首先要看到在经济增长对剩余贫困人口很难形成自动的拉动作用条件下,需要采取一种直接的更有效的干预方式。精准扶贫恰好是在现有制度和政治优势条件下,能够解决剩余人口脱贫问题最有效的方式。

经济观察报:精准扶贫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吴国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使社会所有成员能解决现行条件下的贫困问题,尽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更高的标准,比如收入标准,但全面脱贫既是其前提,也是其最低的标准,而精准扶贫是在经济增长对减贫的自动拉动作用减弱条件下,保证现行贫困人口脱贫并跨入全面小康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实际上也是精准扶贫内在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地、因户施策进行一对一扶贫。其基本前提是要确定扶贫对象。从2014年到2016年,我国花了将近三年时间进行精准识别。到去年年底,应该说基本是摸清楚了扶贫对象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

精准识别之后,根据致贫原因,选择帮扶方式,有效帮助扶贫对象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实现脱贫摘帽。

另外,监督和考核评估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关键。扶贫对象找出来了,致病原因找出来了,选择一定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有效脱贫,做好监督、考核和评估工作至关重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牵涉到很大投入。

经济观察报:近几年,各地扶贫进展情况如何?又有哪些不同?

吴国宝:近些年,每个省的减贫进度各有差异,不可能完全同步,但总体来看,多数省份的进度都相差不多。从数据上来看,2016年全国的贫困人口比上年大概减少了22%,最快的省份有达到40%以上。

各地减贫速度有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原有的贫困人口基数比较大,有些地方,本身脱贫条件比较好,脱贫速度比较快一点;有些地方剩下就是“硬骨头”,可能还要做很多工作,速度相对会慢一点。

现在各个省都涌现出了一些典型以及脱贫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在某些方面,一些省份走的比较靠前,比如贵州,甘肃和内蒙等地精准识别方面较早摸索出了简便易行的办法。各个省市都在根据各自情况进行不同的摸索。有地区在某一方面比较领先,比如有些省在产业扶贫、东西协作扶贫和就业扶贫等方面做的比较好。

各地后来采取的精准识别方法都大同小异。开始的时候还是有差异的,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到2016年,各省市自治区的扶贫对象识别的方法实际上已没有太大的差异了。

经济观察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吴国宝: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我国已经建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相应的一整套组织制度、保障制度以及干预措施,通过一系列扶贫实践和经验总结,我们探索出了从内部审查到外部审计以及第三方监督等一整套完整的考核和评估制度,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扶贫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这可能减少减贫几千万人还要重要。一般而言,制度建立起来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从根本上保障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而且有些也会成为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资产。第二,从2012年以来,我国已经减少了5000多万贫困人口,每年有一千三百多万人脱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第三,贫困县和扶贫工作重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改善,这个作用一点也不弱于贫困人口减少的作用,这是长期改善贫困人口所在区域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第四,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以及就业扶贫等,提高了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质量,这也是长期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一个重大进步。

大环保新闻部记者
关注国家工业、环保领域产业政策,重点关注钢铁行业、电商、环保、新能源、高端智库等相关方向。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