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特别策划】乡村振兴战略:“三农”新钥匙

张恒2017-10-20 22:01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恒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令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备受鼓舞:“我最开心的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战略基层干部好操作,老百姓也听得懂。”

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好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并进行了创新发展。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向社会各界释放了一个信号:资源要素配置要继续向“三农”倾斜,补短板,强弱项,“三农”事业大有可为。

定心丸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经济发展脉络中,第一轮土地承包制是指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算起,从1983年前后开始到1997年止;第二轮则从1997年开始,承包期30年。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的节点下,下一轮的土地承包政策备受关注。

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写道:“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李国祥说:“这给广大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投资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对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2008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在这之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临侵犯农民利益等问题,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比例始终比较低,2007年才达到5.2%。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和固化已经成为现实中的迫切需要。“长久不变”的提出,在政策上强化了这种稳定性。

2008年以来,以“长久不变”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实施,给数亿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土地转出和转入的积极性都大为提高。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全国2.3亿流转土地的农户超过了7000万人,比例超过30%,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农民转移多的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超过50%。

这五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明确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重点和要求。中办公厅、国办去年印发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在原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二权分离的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分解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从而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继续明确写道: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必由之路

早在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就提到:“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

其中一个重要背景是,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

上述《意见》提出,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扩大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资金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现代农业要求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土地流转可以形成规模经营,服务规模扩张也可以形成规模效应,这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两种有效路径。”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9月19日在农业部发布会上表示,提升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解决现在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问题。一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基础。另一方面可通过机械化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解决不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问题。

除了前述农村土地流转成果外,农村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深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组织蓬勃兴起,数量超过115万,服务领域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各个产业,涌现出全程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种服务方式。

脱贫致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实际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也是扶贫的重要方式。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在10月16日农业部农业产业扶贫情况发布会上说,这几年,农业部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2016年,组织8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西藏签订合作协议9.42亿元,多个项目正在陆续投资到位。着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户就业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现实情况是,贫困地区无一不在农村,易地搬迁、增减挂钩等土地政策被国土部确定为扶贫攻坚战的重要部分。国土部副部长张德霖此前表示,截至2017年6月,贫困地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已协议交易334.53亿元。

由此看来,无论是农村土地改革进程,还是2020年全国贫困地区全部脱贫的宏伟目标,都将在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打开新的一页。

大环保新闻记者
长期关注土地市场、农业产业、房地产市场以及城乡变革、财经热点等。擅长调查与深度报道,多次重大事件在现场。 新闻线索请联系zhangheng663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