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贸易不是全部,请重新认识中美商业机会

社论2017-11-03 23:02

经济观察报 社论 美国总统特朗普11月8日开始对中国的国事访问,他也因此成为中共十九大之后第一位访华的国家元首。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特朗普将率领一个重量级的企业代表团,而在中国国内,一系列相关的安排也紧锣密鼓。双方都希望在两国元首的推动下,在商业领域获得更多的对接与合作机会。

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贸易则被视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就在此前几天,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文件仍指认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一认定在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之后显得不合时宜。不过也正是在这样的磕磕绊绊中,中美互为重要的商业伙伴。这或许正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缩影——尽管两个国家在商业上的联系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但贸易逆差、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在不同的时间段仍然会成为争论的焦点。

这可以理解。争议本来就是正常经贸关系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双方是否愿意本着理性、建设性和务实的态度,妥善地管控和处置争议。合则两利是观察家对中美关系的基本判断。对于两国的企业家来说,重要的是理解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变革,重新认识可能的商业机会。

比如说,中美贸易不平衡始终是难以避开的话题。多年前美国政府的财经团队给出的药方,是希望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消费拉动,而非依赖于投资。实事求是地说,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现实。从2014年到2016年,消费连续三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64%。当全球资本与中国经济动力对接时,不能不对此有清晰的认知。

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制造当做廉价的代名词。在为中国出口辩解时,曾经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中国不仅为美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也拉低了美国的通胀率。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预期,美国市场需要越来越习惯于一个不便宜的中国——当然是高品质的。我们相信,当所有中国人都开始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视为最重要的追求时,那个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时代将不复存在,那个以牺牲环境和消耗资源而换取全球市场的中国产品形象也已成为过去。

硬币的另一面是,当创新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轴,山寨中国的终结,对于希望深耕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来说,意味着他们面对的中国消费者变得更加多元,他们必须不断审视自己,要怎样满足一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的中产人群。

中国正在成为重要的资本输出国。从福耀玻璃、比亚迪的电动大巴这样的绿地投资,到一系列涉及保险、能源、房地产等领域的并购交易,日渐活跃的中国资本意味着中美商业之间有了全新的对话方式。需要适应这种对话方式的不只是两国的公司,或许也包括美国政界人士。据报道,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在美累计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已近500亿美元,对美投资遍布美44个州,为美国创造近10万个就业岗位。

按照科技界人士的说法,几乎所有重要的中国科技公司都在美国硅谷设立了自己的办公室,甚至很多制造业公司也如此选择。如果说,这种零距离的交流的确帮助中国科技公司站在了潮头,现在,一些中国创业者也在为硅谷创业者提供新的灵感。这种双向的融合为中美商业交流注入了不同于以往的元素,也暗示着更大的想象空间。如何让这些可能变为现实,两国的企业家需要共同努力。

这是一次重新定位的过程。在此,我们还期望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尽快落地。我们相信,这不仅可以使中美两国的消费者受益,使他们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反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声浪日高的今天,这两个国家的合作,也将为迷茫的全球经济和贸易驱散迷雾。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