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开幕 专家激辩数字货币

胡艳明2017-12-05 14:4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12月3日,“2017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永利,中国银监会特邀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视频)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并就当下金融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提出观点。

2017年,大数据+人工智能进入爆发期,金融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再是简单的、闭环的技术创新或“技术+”,而更多体现在融合的“新生态”。在科技的推动下,传统金融机构开始觉醒,拥抱金融科技,推出全新的产品体系,变革业务流程,寻找回报和风险管理的新模型。在科技的赋能下,传统金融机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通过触达更多用户实现普惠金融。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周健工在致辞中表示,最近两年,金融科技在中国的热度不减,如果说2016年是概念普及的一年,2017年就是金融科技在中国全面推开的一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入爆发期,金融科技不再是简单的闭环金融创新,而更多的被传统金融机构所采纳。

“传统金融机构无论是寻求合作还是自我突破,都需要不断探索,一个新的生态正在形成,新金融生态中不同定位的主体彼此之间交融、共生,而开放是完成交融、共生的必经之路。”周健工称。

李礼辉以数字货币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表示,在区块链金融方面,各个国家都还没有形成公认的技术标准,也还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核和验证体系,数字金融监管制度建设和数字金融的标准化建设是紧迫的课题。李礼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快数字金融制度建设,加快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抓紧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制度,研究制定虚拟货币的监管制度。制度建设工作应该先易后难,先出台监管法规再出台法律。二是加快区块链金融技术标准化工作,研发区块链金融技术国家标准,建立专业化的区块链金融技术审核和验证体系。三是加强国际监管,和主要国家达成监管共识,采取国际监管一致行动,研发可行的技术方案,禁止虚拟货币匿名交易,切实防止资金在链上地下的跨国违法活动。

王忠民提出金融科技的赋能逻辑。他称,今天评价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时,有两个基准永远是基准中的基准——就是赋能和普惠。

梅兴保表示,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跨区域、跨界经营,现行许多监管方式和手段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针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态势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继续满腔热情,以包容的态度进行科学监管,借鉴英国实行监管沙箱的理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能够试错、容错、查错、纠错的包容性创新监管体系,给金融科技创新继续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对打着金融科技的幌子、所谓的金融创新应该严管,有的业务模式一时看不准,冷静观察、提示风险、做好预案。

王永利则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必须用线下的东西,必须用法定货币,这也不现实。但是,未来网络虚拟币、代币只能是商圈币,界定商圈币的时候就要界定范围是什么,允许法定货币和它兑换,但是必须达到实名制、原币、原账户的进出,不能超出这一范围。

杨凯生通过视频表达了他的观点,最期待的还是我们的中央银行在数字化法定货币的研究方面能够不断的取得重要成果,能够初步迈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步伐,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过,他最担心的是目前非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化数字货币、私人化货币、虚拟货币等投机性还是较强,价格还是在巨幅的波动,它对经济生活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峰会还包括五个圆桌论坛——数字货币生态中的政策挑战、AI当道谁主沉浮、融合创新银行业转型、科技赋能普惠金融之路、创新支付加速消费革新。另外,峰会上还发布了《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研究报告》,报告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金支付和第一财经联合推出。报告称,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快速兴起,不仅侵蚀了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地,更是对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银行被颠覆的预言不绝于耳。但是,中国银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探索互联网等新技术,不仅具有国际领先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而且数据集中管理优势明显,信息化建设具有扎实而稳固的基础。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国银行业具备较强的数字化转型能力,中长期的潜力仍然值得期待。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