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历史社会经济波动

裴卿2017-12-05 17:21

(图片来源:全景网)

——一个大尺度的研究问题

【量化历史研究系列】

站在历史观和发展观的角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达了今天的生态文明的高度。围绕这一个基本的人地关系问题,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自古有之。人类对于自然也从单纯依赖,到主动改造,再到现今的和谐与统一,人地关系这一古老的话题,在进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经历了哲学上否定之否定地不断发展和深化凝练。

以史为鉴,认识过去“人类—气候—生态”系统在跨时空地理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机制与过程,以增强对当代气候变化影响与人类社会适应的理解,已成为了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历史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时间和空间尺度是一个基本的认识基点,理清研究尺度才能有效的对气候变化和历史社会经济发展得出科学和深刻的认识。

而进一步需要澄清的是,历史气候变化与现今谈论的气候变暖有着概念上不同。相较于当今气候暖化,历史气候变化主要是指代在工业革命之前,气候变冷以及变干等对农业生产不利的负面气候影响。

此外,在工业化社会之前,化石燃料的使用无法和现代社会相提并论,因此在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领域中,也不涉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制度对气候变化的反向影响。虽然如此,在对人类社会存在着负面影响这一点上,历史气候变化和当今气候变暖有着相似性,所以可以提供一些可能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案。

为了研究现在的气候变暖趋势,历史气候重建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能够认识到过去几百、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年的气候变化,而覆盖的区域也从一个有限的空间尺度逐渐放大,能够反映出地区、国家、洲际、甚至半球、全球的气候变化。

在历史气候重建的研究进展基础上,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首先是采用了一个小尺度,即在个别或短期的案例尺度上,人类历史上很多地区和国家的文明消失和社会动乱,都和一些主要的气候变化阶段对应在一起,如玛雅文明的消失,中东叙利亚阿卡迪亚王国的消亡。但是气候变化和文明存亡在这些案例上的对应关系,到底是巧合还是某种必然?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的时间跨度和覆盖的空间范围都有所增加。在收集大量的数据基础之上,研究气候变化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对中国和欧洲的战争爆发、王朝转换、人口减少的原因,讨论气候变化如何造成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美国,欧洲,中国香港,中国内地等各个地区的学者,都发现了历史上战争的高峰、朝代更替和人口锐减大都发生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者在文献发掘和证据提供方面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借助世界各国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历史文献的优势,为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大量的实证资料,用社会冲突记录来研究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往往要联系尺度的概念,通过现有的研究发现,往往采用一个长期的时间和大的地理空间尺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特别是在采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宏观动态的历史视角,在研究尺度上优于微观静止的案例研究,以一般趋势的研究优于历史特殊性的研究。在大数据和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很多理论问题也都得到了逐一解决和回应,如3W问题 (when, where, why) 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回答。

从整体上来说,气候变化是一个最终的影响因子,即气候变化往往并非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但是在历史农业社会,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来干扰农业经济运行,然后逐渐扩展到社会的不同层面,所以气候变化的历史影响包括了农业、经济、政治、人口等各个方面。

农业生态、社会经济、人类生态以及人口规模都和气候变化最终相联系。生态状况、农业生产力以及人均食物供给这些变量会立即反应出气温变化的影响,而社会动乱、战争、移民、营养状况、传染病、饥荒和人口这些指标与农业生产力以及人均食物供给直接联系,由此推断出气候变化在最终和基本层面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数据分析,气候波动抑或变化都会在社会经济发展有所反映。

在地理学中,尺度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学上的考量,尺度分析在地理学或是气候科学中主要是指代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我曾在对历史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为例的研究中,论证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即短期亦或是长期的时间尺度中,气候变化的影响会有何不同。同时,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以气候变化和移民为例,定量地论证了空间尺度不同,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将有不同。

以往的历史研究中,往往是基于个别事件或某一时段进行深入剖析、综合评价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给出对此特定案例或者特定时段的历史解释。当然,在此相对微观尺度上,如果单纯认为气候变化是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这将难免会落入“环境决定论”的陷阱之中。

但是在宏观尺度上,往往更可行地从统计上证明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存在。

因此,明确提出统计因果关系是必要的。统计因果关系的提出,不是单纯建立在统计数据和结果基础上,而是将因果关系理论和统计方法相结合,在大历史数据和分析方法之上提出的。虽然该统计因果关系不代表会适用于每一个案例,但是从一个整体发现气候变化的作用。同时,统计因果关系是建立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宏观尺度上,所以,统计因果关系与现有的传统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相悖。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大数据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历史研究中的大数据往往用长时期实现,地理研究中的大数据往往用大空间(大地图)实现。所以在这样一个大尺度上可以克服目前小尺度存在的问题,第一是在传统的微观尺度上,大数据几乎是很难实现,主要是本身的历史资料就十分缺乏。第二,在传统微观尺度上,即使要展开统计分析,但是样本量本身就很小,这时候加入一个或者减少一个因子,对于统计结果而言,会存在较大的统计敏感性。

然而在宏观尺度上,能够使得样本量有所增加,即使是缺少或增加个别数据,也较难影响最终的统计结果的显著性。并且,大量的数据会加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统计关系的稳定性。随着史料的进一步发掘,相信在资料完善的基础上,历史大数据的理念将会被进一步接纳,这需要历史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

基于以上原因,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人类文明、社会动乱、王朝变迁、经济危机等较为宏大问题的原因,这与现代气候暖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有着很大的不同。造成在研究问题上不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数据和资料的获取,特别是历史资料在定量化过程中在准确性、样本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关注这些宏观问题,并且选取重点的社会经济因子来分析历史气候变化的影响,才有助于开展历史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最终导致了在研究问题、框架、表述、结论等方面,历史气候变化和现代气候暖化研究中存在的较大差异。

最后,需要特别提出,虽然在不同尺度上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并不相互排斥和抵触,因为正如前述所说,两者的研究尺度有所不同。尺度的选择是展开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同时也需要指出,在研究人地关系领域中,长时期和大空间的宏观尺度更有利于反映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两个层面得到了阶段性的提高,并且系统分析的视角也已经不断强化。基于现有的研究,已经实现了地理尺度和历史研究的结合,在历史和地理“大数据”地运用中,建立了统计因果关系的理论。历史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帮助理清人地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这些研究能为现代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历史的依据和指示。所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现有的研究成果不仅会从历史的视角反思和完善现有基础理论,同时也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历史观和发展观的实证支持。特别是在中国现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之下,气候变化和历史社会经济的研究,将有着学术和政策的双重意义。

(作者为香港教育大学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