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更多强调市场性是保险行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姜鑫2017-12-06 12:0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着 姜鑫  “近年来,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强调了保险的市场性,而忽视了保险的社会性,这恰恰是保险业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在12月5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二届亚洲金融年会”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王和谈到保险行业发展时如是表示。

王和认为,今年,特别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保险姓保”已逐渐成为了保险行业的集体共识和自觉行动,但要持续推动“保险姓保”,仍需要行业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尽管“保险”是一种“舶来品”,但“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因此,解决保险姓“保”的关键,需要基于传统文化层面的回望与思考,解决好:“什么是保险”、“为什么做保险”、“为谁做保险”和“怎么做保险”等一系列基础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有“养”、“恃”、“守”和“安”的含义。因此,“保”更多地被解读为保护、守护和维护,是避免损失,或“救人于水火”,“保”还可以被解读为保证、担保和负责,是保障和依靠,也表现为“为人养老送终”,最终实现保险意义下的“有恃”而“无恐”。

从自然法则的角度看,保险是基于共生理论,是“相依为命”。从人性视角看,保险是一种互助友爱精神的体现,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从现代社会管理的视角看,保险是一种社会合作、和合与共济。从中国传统文化讲,保险是成人达己,渡人渡己。

近年来,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强调了保险的市场性,而忽视了保险的社会性,这恰恰是保险业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大数法则决定了保险是典型的“群众事业”,保险的“社会性”是与生俱来。因此,解决“保险姓保”的关键是回归、强调并突出保险的“社会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具有显著的“公众公司”特征。“社会性”决定了:保险不能简单地“在商言商”,应当成为被保险人的代理人和代言人,应当有更多的责任与情怀。

保险业要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特别是深刻理解“人民中心论”,重新认识保险的“社会性”问题,这是“保险姓保”最重要的思想和行动基础。

解决“保险姓保”,关键要进一步强化对补偿性、安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

一是补偿性。射悻合同是保险补偿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保险存在的逻辑基础,保险是基于“偶然”和“不等价”,即“概率”和“赔率”。补偿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补偿原则强调恢复原状,而目的是满足并稳定预期。

从表面看,补偿性的基本诉求是提高保险对社会总损失的补偿率,或者是个体损失的替代率。但从根本看,保险补偿性的最终诉求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即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诉求,也是保险的使命。

二是安全性。风险(不确定性)具有两面性特征,即挑战与机遇同在。

保险是社会化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面对、接受和处理风险是保险的天职所在。因此,保险是不能,也没有理由简单地“回避”风险。只有保险的风险承接,才有社会的更加安宁和谐,才有人们的安居乐业。

“安全信誉”是保险立业之本,投保人正是因为担心风险才买保险。保险,特别是人寿保险是让人“托付终身”的行业,是不能“重来”的,因此,确保安全是保险的天理所在。

保险的经营逻辑不是简单的风险承接与转移,而是专业的风险处理与化解。科学和专业地“处理”风险,是保险有别于其他金融产品的重要特征,也是行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否则,就可能异化为风险的制造者。

三是长期性。长期性是保险的显著特征,因为,短期,容易波动的,长期,就能够实现稳定,所以,无论是财产保险的损失回归周期,还是寿险的生命表基础,均是基于一种相对长的周期以及规律,这需要对时间的积累和敬畏。

长期性的本质是建立跨期安排,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是居安思危,以丰补歉。因此,长期性应当成为行业文化的基础,尤其是寿险领域,要力戒短期行为。相应的保险投资,也应更多地关注长期投资,并培养一种稳健与定力。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关注证券、新三板、保险行业与上市公司相关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