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信用担保叶斌:“三不现象”阻碍担保资源流小微企业

蔡越坤2017-12-11 10:3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作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排头兵,融资担保行业得发展情况会极大影响到中小企业跟银行能否直接发生贷款关系。因此,融资担保功能作用发挥是所有中小企业主十分关心的问题。

“国家对融资担保行业重视程度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是融资担保功能作用发挥还是不如人意,主要症结是存在‘三不现象,即逻辑不同、理念不对、体制不顺的‘三不现象严重阻碍了融资担保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安徽省信用担保副总经理叶斌在2017年全国担保高峰论坛上表示。

三大逻辑不通

首先,叶斌指出全国担保行业目前存在的“三大逻辑不通”现象。

第一,动员民营资本投资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逻辑不通。在国家层面上,就是政府要保护嗷嗷待哺的小微企业,让他们健康成长起来再“反哺”国家。这样逻辑就通了。

第二,笼统要求金融机构对小微机构放款做到“三不不低于”,逻辑不通。金融的基本逻辑就是趋利避害。小微企业发展资金存在“麦克米伦缺口”,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里市场“失灵”,不是金融机构的过错。以超越市场自主的智慧调控市场、救助失灵。这不是简单化要求金融机构做到“三不不低于”就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

第三,不加区别地设置国有担保机构资本收益率等考核指标,逻辑不通。国有融资担保机构资本收益率等的考核应有特别的设计。许多地方简单化地以普通投融资机构为参照系,为国有融资担保机构设置苛刻的资本收益率、代偿率、损失率等考核指标,这不是遵循市场规律,而是对市场逻辑的误读和错判。

抵押优先根深蒂固

其次,叶斌称目前融资担保行业存在理念不对现象。即在金融、担保界的意识中,抵押优先的理念是根深蒂固的。

叶斌直言,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随着受保企业风险的集中爆发,担保机构进退维谷,唯有把对抵押物的“路径依赖”进一步加大,才敢接触项目,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评审条件越来越苛刻,大批成长性好、第一还款来源清晰的小微企业,最后都因缺乏优质抵质押物,不能满足所谓的“抵押全覆盖、风险无敞口”的评审要求,而被拒绝在信贷担保大门之外。

国务院43号文也好,李克强总理“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的重要批示也好,马凯副总理在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也好,都是要求和鼓励我们把金融资源引入到轻资产、缺抵押、需求旺的经济蓝海地带,配置给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

对此,叶斌提出质疑,有的大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还在说:“银行是跟陌生人做生意,因此抵押品最重要,抵押品是所有金融活动的基础,你没有抵押品,银行怎么能放贷给你?”银行为什么要把信贷做得这样冷冰冰的呢?

叶斌称,应该主张要做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必须摒弃抵押优先的理念。处于信贷市场蓝海地带的小微企业许多都是创新园地的拓荒者,就业平台的提供者,税源税基的涵养者;是市场中最活跃的改革主体、创新主体、发展主体。融资担保行业应该呵护它们,培育它们的成长性和竞争力,为其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体制不顺现象

关于融资担保行业体制问题,叶斌表示,在现行体制下对国有担保机构的评价体系,考核体系,问责体系,实质上很多时候并不支持成长优先理念,并不支持把担保资源配置到抵押物不足,成长性很好的小微企业。

各层次、各部门都要把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思路、执纪思路、督导思路、帮扶思路聚焦到这个“着力点”上,才能真正理顺体制、促进发展。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点到为止。

总之,叶斌总结:融资担保问题并不复杂,破除“三不现象”是关键,不然再高规格的会议、再高层次的政策法规,都不能把担保资源通畅地、充分地导入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

资本市场部记者
主要关注债券、信托、银行等领域的市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