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2017我的阅读

雷颐2017-12-20 14:52

(图片来源:全景网)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民族主义》

20世纪上半叶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无疑与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大有关系,而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成为20世纪后半叶的基本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随之成为两大主导意识形态。在二战后这种背景、格局下,民族主义只是两大阵营、两大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中间地带”,甚至更多地成为两大阵营斗争的筹码。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民族主义突然高涨,成为对当今世界深有影响、具有巨大冲击力的意识形态。

吊诡的是,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使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全球化,而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甚至坚决反全球化的民族主义却又大行其道,委实难以理解。难以理解恰恰说明了解、理解的必要,不了解不理解民族主义,就无法深刻理解当今世界。作为“牛津通识读本”之一的《民族主义》,便是理解民族主义的最佳著作。作者斯蒂芬·格罗斯比(Steven Crosby)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宗教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古代近东、宗教与民族间关系、希伯来文《圣经》、以及社会和政治哲学,是《民族和民族主义》等相关权威刊物的编委。由于作者是这方面的研究权威,所以此书才能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历史叙述与理论阐释浑然一体。此“通识读本”还对各种观点、学派作了提纲挈领、要而不繁的介绍,照顾到了“通识性”,又以自己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一系列史实、事件作了概念化抽象提炼和理论化处理,对百余年来的有关研究作了切中肯綮的分析评论,深具学术价值。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当代中国,最普及、最深入人心的一个概念、观念、词汇就是“中华民族”。说到“中华民族”,立即会想起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黑龙江,天山、泰山、黄山……五十六个民族,几千年历史的辉煌与劫难……只此四字,包含的意义、想象、联想无法言说。然而,仔细追寻,“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产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作者黄兴涛是成果甚丰的近代史研究者,视野开阔而学风扎实。此书以大量的史料梳理了“中华民族”产生的背景与意义,一个产生才一百多年的观念、概念,如何在历史中发生重大影响。这种观念史的寻根溯源,大有意义,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风疾偏爱逆风行》

出版史是文化史的重要方面,资深出版家的回忆录,当然是文化史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自然包括文化开放。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都会想起改革开放之初,外国电影、小说的突然解禁带给社会的巨大影响,甚至冲击。在域外文化的引进中,《译林》杂志厥功至伟,创办者李景端的回忆,当是文化开放的重要史料。

提起《译林》,人们大都会想起《尼罗河上的惨案》《吕蓓卡》《天使的愤怒》《爱情故事》《音乐之声》《教父》《白色巨塔》等一批流行名篇。然而,有几个人知道出版者背后的艰辛与承担的压力之重。国门初开,外汇有限,“触外”的机会极少,他们不得不到涉外宾馆讨要外宾留下的外文书报,力图捕捉外国文学的片段信息。但当时宾馆却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因为为了防止这些带有资本主义文化的书报传播到社会上去,上级要求严格管理,全部上交,宾馆无权处理。李景端并不放弃,带上介绍信直接找到宣传部,反复解说,终于得到同意。但必须指定专人去宾馆收集、挑选,还要列表登记,专人签收。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新一代很难想象曾经如此。

《孤灯下的记忆》

这是个人史,也是家族史。赵絪是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的女儿,但她本人却长期在甘肃偏远地区当农工,过着底层生活。对父亲交往的学者名流的回忆与作者自己生活中的最底层小人物的回忆交织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画面。而且,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对许多细节有着精细的描写,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日常生活的历史。

《“卑贱者”最聪明》

蔡昉是著名经济学家,对人口问题、尤其是人口经济学有深入研究,本书是他的经济随笔集。随笔更自由,也更能直抒胸意,有更多真实的、有洞见的思想。

美国本土东西绵延4500公里,跨越四个时区。西雅图是华盛顿州名气最大的城市,他曾在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做过不短时间的访问学者,注意到西雅图的生活不是以当地的“自然时间”,而是以有几个小时时差的东部时间为准,因为要与东部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时间“对表”。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最早在美国东部地区形成,这样,其他地区的一切活动都要和东部时间、节拍为准。蔡昉由此想到,在全球范围内,落后的国家不能不与先进的国家“对表”,“许多在近代落伍的民族,都有过拒绝‘对表’的教训”。而“对表”后如何赶上,则要结合本地的具体国情。中国国情最重要的一点是人口众多,人口学家蔡昉对此当然有自己的见解。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名历史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主讲《中国近代史讲析》、《法西斯主义理论剖析》、《辛亥百年的变与不变》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