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发现6大共性问题:与地方不作为、不担当有很大关系

董瑞强2017-12-29 12:5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董瑞强  2018年将至,首轮中央环保督查工作已圆满收官,对于督察期间发现的诸多共性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公众关注。这些问题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污染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等方面,可以说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在环保部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在首轮督察中,确实发现各地都有一些环境问题比较典型,也有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与国家发展阶段有关,也与地方党委政府不重视、不作为、不担当有很大关系。

这些共性问题包括:一是一些地区大气和水环境问题突出;二是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直排、垃圾乱堆、水体黑臭等问题十分普遍;三是一些自然保护区违规审批、违规建设,区域性生态造成破坏;四是水资源过度开发;五是工业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六是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在上述问题中,大气污染、水污染涉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群众反映较为强烈,重点督察的35城每天累计直排生活污水1200多万吨。有些省矿山只开发、不修复,治理保护金大量沉淀。围湖占湖、拦坝筑汊等水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多发频发,第四批督察反馈中提及违法填海问题较多。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均存在差距,有些地方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

尤其在工业污染方面,刘长根称,一是工业园区污染问题没有解决,一些企业集中的产业园区成为污染排放集中区,今年公开约谈江西景德镇就是该问题;二是“散乱污”问题,这些企业量大面广,污染严重,成为群众举报的热点。所以工业污染仍是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中央环保督察之所以能在督察工作中及时发现上述共性问题,还要归功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协同作战。刘长根说,“中央环保督察绝不是环保部在唱独角戏,没有各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和帮助,是不可能完成督察任务的,更不会有现在的督察效果。”

据悉,2016年2月,国务院成立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除环保部外,还有党中央和国务院14个有关部门组成,负责研究督察安排、协调督察工作、审核督察报告等。

值得关注的是,日前环保部六个区域督查机构实现了“双转”,即由“中心”改为“局”,由事业单位转为行政单位,由“督查”转为“督察”,更好承担中央环保督察任务。这一身份的转变和升级意味着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将逐步实现常态化。

在刘长根看来,实施“双转”,一是进一步聚焦于“督政”职能,二是有利于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环保督察队伍。

他介绍,原区域督查机构职能中既有对企业环保行为的监督检查,也包含对地方政府落实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标准的监督检查,但都是以“查事”为主。而改制后不仅明确承担中央环保督察相关工作,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从单纯“查事”向“查事察人”转变,在督察中要做到“见事见人见责任”,这也是中央环保督察的内在要求。

“今后督察工作挑战性会更大,必须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成为“查事”、“察人”的“行家里手”。这次转制利于促使这支队伍在督察实践中更加专业化,更好地承担环保督察任务。”刘长根说。

大环保新闻部记者
关注国家工业、环保领域产业政策,重点关注钢铁行业、电商、环保、新能源、高端智库等相关方向。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