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校园足球与运动员等级评定挂钩 各地将出台升学政策

吴秋婷2018-02-06 10:12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吴秋婷

2月1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2018年将出台校园足球竞赛和运动员等级评定挂钩的政策,各地政府也将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升学扶持政策,打通升学通道“最后一公里”。这也意味着,校园足球将与升学挂钩。

打通升学“最后一公里”

此次教育部对2018年足球新政的表态,目的在于推进各地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2014年11月,教育部正式牵头负责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以下简称“校园足球”)。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主要通过设立全国青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区县以及改革试验区。

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全国共设立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两万余所,77所高校成立校足球运动队。财政投入也相当可观。过去三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48亿元校园足球扶持资金,各个省区市层面上,三年累计投入近200个亿。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在2016年入选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蔡辉森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称号需要由学校自主申报,成功获评后需建设足球场地、购买器材以及组建足球队伍。“学校组织了足球年段对抗赛、邀请赛,参加了各级联赛,并且通过设立足球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校园足球普及。”

“竞赛是校园足球工作的关键。”王登峰表示。目前,校园足球工作初步构建了一套四个层级的竞赛体系。校内组织班级联赛,校代表队之间组织校际联赛;在校际联赛基础上选拔每个年龄组最佳阵容,进行全国性竞赛;再经过每年夏令营的集训和比赛,选拔出全国各年龄组最佳阵容出国交流比赛。

王登峰透露,2018年,教育部将与中国足协合作,认定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高中最佳阵容为国家一级运动员、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高中最佳阵容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各地政府也将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升学扶持政策。

除此外,校园足球特色校及有资格开展校园足球试点高校数量也将大规模扩增。王登峰介绍,2018至2025年,中国将再创建3万所足球特色学校。有资格开展校园足球的高校由2017年的77所,增加到2018年的152所,增幅近100%。“2025年,校园足球高水平试点校力争达到200所,为更多踢足球的孩子打通升学上升通道。”王登峰说。

避免“雷声大、雨点小”

校园足球工作开展三年,尽管从各类统计数字来看成效显著,但硬件师资匮乏、积极性不高、投入资金缺乏保障等仍在制约着校园足球的推进。

移动足球场创始人王利农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并没有一套成熟的足球教学体系,“校园足球工作有几个缺失,第一缺教材,没有系统的足球课教材,难以实现普及。第二缺老师,体育类老师大部分不教足球。第三缺场地,这需要学习德国,通过建设小足球场来解决。”

与此同时,王利农认为,教育部门、学校与社会在观念层面上对校园足球仍存在着功利性思维。“校园足球的主要任务应是普及,让孩子从小找到足球的兴趣和球感。低龄孩子阶段不必建足球校队,否则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除了北上广一线城市外,大多数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对校园足球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一是因为财政拨款不到位,二是因为足球与升学率无关。“去年走访六个省进行调研,财政经费落到学校的数量有限。”他说。

莆田一中校长蔡辉森也告诉记者,升学与师资是影响学校足球工作的两大因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踢足球与学习之间的冲突,因为高三课业紧张,一般是高一、高二学生参与足球训练与竞赛。另外,师资比较紧张,这需要通过师范类院校开设足球专业、培养足球老师来解决。”

2018年,教育部将出台新政,将校园足球竞赛与运动员等级评定挂钩。蔡辉森认为,升学通道的打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从个人发展角度而言,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证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体育特招方式进入高校,进而吸引学生在足球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王利农对此则持谨慎的态度,“新政会给现状带来一定的改善,但政策的落地难以一步到位,需要避免‘雷声大,雨点小。”他认为,除了将校园足球与运动员评定挂钩外,还需完善校园足球的加分升学政策。“不加分的话,仅仅评定没有太多的意义。”

近期,王利农走访了诸多中国足球界元老及专家,据他了解,北京市很快将会下文,将足球与中小学升学加分挂钩,“现在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加分政策基本已经定调”。

他认为,校园足球加分时代的来临,有助于打消家长的疑虑、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家长不让孩子踢球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出于安全的顾虑,因为足球是一项激烈的对抗性运动,二是认为踢足球没有出路。如果能够升学加分,家长就会改变态度,认为踢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帮助升学。”王利农说道。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