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合资MINI沿用旧销售网络 宝马强调华晨仍是核心伙伴

刘俊晶2018-02-24 08:5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俊晶  “宝马集团不会在中国现有的网络体系之外兴建新的销售和服务渠道。”2月23日,在经过长时间和多轮次的谈判,宝马选择在春节假期过后第二天宣布了联姻长城汽车的消息。这意味着,宝马在华终于寻找到除华晨外的第二个合作伙伴,也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新一轮的中外车企合资潮仍在继续。但在宝马方的公告中,该公司强调了合资后渠道的唯一性。

2月23日上午,宝马集团与中国汽车企业长城汽车正式签署合作意向书,宣布将组建新合资公司并实现MINI纯电动车型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生产。这是去年11月双方传出合作的的正式协定。据媒体此前披露,宝马与长城早在2016年4月18日就已经签署了关于探讨和开发纯电动汽车和传统动力汽车可行性的保密协议,并在2017年2月21日又签署了关于对MINI品牌汽车合作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评估的协议。

成立合资公司,对于长城汽车而言,不仅可以获得与国际豪华车品牌合作的机会以弥补和保时捷失之交臂的遗憾,并可以进一步解决迫在眉头的燃油限值和新能源积分难题;而宝马则可以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加强电动车战略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并将MINI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推进一个新的台阶。

由于销量下滑严重,宝马在2017年就表示正在考虑将Mini品牌全盘电动化,这个转变将率先在美国进行。而现在宝马与长城进行合作,也是为了降低Mini电动化的成本。据了解,宝马计划将于2019年推出电动版Mini。而据宝马董事会成员兼Mini总裁萧绅博(Peter Schwarzenbauer)此前介绍,最终Mini将完全成为电动品牌,而其目标客户则是城市消费者。

与宝马一样,此前的 2017年9月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蔡澈博士(Dieter Zetsche)宣布,到2020年戴姆勒旗下的个性车品牌smart将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实现全系车型的电动化,而其余地区也将紧随其后。smart将成为一个专注于电动车的品牌。“这将是全球第一个全部实现电动车化的汽车品牌。”蔡澈表示。而MINI如果电动化,将成为smart之后第二个全面电动化的品牌。

实际上,不论是smart还是MINI的电动年化,都是汽车集团转型的一部分。按照戴姆勒集团和宝马集团的规划,smart和MINI品牌都将成为集团在进行“新出行方式”上的探路者。但对于此次合作,不论是宝马和长城都比较谨慎,以免“刺激”现有的合作伙伴。

长城汽车方面仅透露新组建的合资公司将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采购与生产。目前,新合资公司的首个项目已经确定为生产MINI品牌纯电动汽车。而宝马方面则表示,双方正在对合资公司的具体细节以及合作模式进行协商,并就生产地点的选择和具体投资额度等进行进一步沟通。此前有消息显示,长城MINI的生产基地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在常熟,已经有奇瑞捷豹路虎和观致汽车,这为长城MINI工厂提供了良好的配套。

“对于宝马来说,在中国市场和长城成立合资公司的阻力不小。不管是华晨方面还是辽宁省政府方面,都明白宝马在中国寻找第二个合作伙伴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宝马方面也做了很多安抚工作和让步,毕竟奥迪和上汽合作的风波就在眼前。”一位汽车行业分析人士透露,宝马与长城汽车合资仅限于生产生产电动版MINI汽车,并承诺不会建设新销售网络而使用原销售网络便是妥协的结果。

目前,宝马集团已经确定,不会在中国现有的网络体系之外兴建新的销售和服务渠道。为了安抚原有合作伙伴,宝马在在公开此次合作的新闻稿中不断强调“经销商合作伙伴的利益是宝马集团在中国做出业务决策的关键考虑因素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宝马在全球市场的电动车销量超过10万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商之一。在中国市场,宝马在 2017年全年共交付59.4万辆BMW和MINI汽车,同比增长15.1%。对于中国燃油车市场和电动车市场,宝马均野心勃勃。不仅在产品和技术上纷纷发力,在与长城汽车合资后,更是开启了双合作伙伴的时代。

至于宝马和长城的合资能否完全实现预设目标,仍然有很多未知因素。伴随着二者合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做好华晨方和原有的合作伙伴利益以及新市场份额的权衡,将极大地考验着宝马在华管理层的经营智慧。从渠道不变来看。此次合资宝马仍然掌握了主导权。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与MINI的合作从传闻开始之后,宝马还第二次就与华晨的“合作稳定性”进行专门阐述。

宝马在公告中强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是宝马集团与华晨汽车之间成功合作的坚实基。另外,宝马表示,对宝马集团而言,华晨宝马依然是宝马品牌在中国发展核心业务的合作伙伴,这一点毋庸置疑。宝马表示,未来将有更多宝马产品在沈阳投产——在2018年华晨宝马即将国产的全新BMW X3,宝马在中国生产的车型总数将增加至6款。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