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大的吉利入股戴姆勒:捧杀与棒杀成自主发展阻碍

王国信2018-03-02 14:5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王国信/文 近期吉利入股奔驰的消息让中国汽车行业着实兴奋了一把。吉利汽车从2016年崭露头角到2017年坐上自主汽车销量的头把交椅,销量超越百万辆,确实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飞跃”。中肯的说,吉利的发展模式,包括其背后的资本运作都值得研究,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企业样本。但不论如何,对吉利的过分赞誉仍然不是这个企业眼下所需要的。

在吉利整个发展历史中,充满了赌博式的惊险,包括2009年收购沃尔沃等一连串的海外收购。在资金负重最严重的时候。吉利的负债率远高于行业平均,达到八百亿元左右,甚至一度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但吉利是幸运的,沃尔沃的好转带来了资金,实现了与地方政府和资金的对赌,而后自主业务的好转,让这个企业度过了难关。

与吉利一样,同为浙江商人的青年汽车董事长庞青年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两个人在商业模式和运作思路上都有十分相似的地方,但青年汽车已经濒临倒闭。两者的不同命运,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成者王侯”的商业故事,还有更多值得解剖的细节。如果吉利没有成功的度过那两年的劫难,如今那个被蔑视和嘲笑的,很可能不是庞青年而是如今被当做是中国汽车希望所在的李书福。但一个企业永远不可能靠着好运实现发展。

锦上添花永远是舆论喜欢做的事情,另一个“惯性动作”则是落井下石。如果从中国民营企业的产生开始计算,在中国汽车短短二十来年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发展中,考验自主汽车的第一关就是如何有一颗宠辱不惊的心——这并不是一个“诗和远方”的文艺说法,而是在企业运营和商业战略上的关键一步。

中国自主汽车在最近5年中,销量第一的排位彻底改变。曾经的一汽、东风以及后来的独领风骚十数年的奇瑞,都成为了历史。在众多的故事中,唯一不变的是,捧杀和棒杀在不断的同时上演着。奇瑞在2013年开始改革,尽管目前其改革成果确实没有在市场层面获得回报,但其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确实为中国汽车企业的先驱者。

我们看奇瑞的发展历史,不管是观致式的高端品牌模式,还是多品牌、又或者是回归一个品牌,分网销售和并网销售的分分合合,都为中国汽车企业打开了思路。后来者多嘲笑奇瑞当年的“多生孩子好打架”,但也正是这个策略使得奇瑞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样,也正是奇瑞率先开启正向研发的转型,而后的吉利转型几乎是复制了奇瑞的路径。

但不管是奇瑞还是长城、长安,都无法在第一这个位置上保持好的心态。长安在2015年第一次超越长城的时候,高层表现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到一年之后已经开始大谈“长安经验”、“长安模式”,这如同奇瑞在丢掉了自主第一桂冠三年后,所想的是还是怎么做自主的旗手。当一个企业的脑子里面,装的是这些想法之后,它的企业战略,商业运营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吉利的发展,有其过人之处。但入股不等于收购,也并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吉利也并不能获得董事会、监事会席位,有什么值得欢呼的呢?三年之前的东风集团入股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PSA)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成为国际大车企的大股东并拥有董事会席位。东风和PSA合作成为战略联盟,而吉利入股戴姆勒能否进一步打开局面,还不得而知。当许多人欢呼吉利买下了奔驰,不知道在欢呼什么?

当一个企业走入发展的顺风之势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同样,当企业在迷茫中寻找道路的时候,也应该如此。

在汽车行业,可以与吉利的海外收购相媲美的、甚至超越的也还有。在零部件领域,有着不少这样的商业故事。德国制造的强大,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有奔驰、宝马这样的百年豪华车品牌,而是有着博世等基础零部件企业。中国品牌的建立、制造的强大,也是如此。不管是失意的奇瑞、长安、长城,还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吉利,或者是广汽传祺、上汽荣威、名爵,都需要理性的评价。过分的赞誉,只会捧杀这个企业。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新闻中心总监
长期关注汽车(汽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后市场等上下游)产业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