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杨丹垚:期待更多“北京蓝”

董瑞强2018-03-02 21:2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董瑞强

期待“北京蓝”能够持续下去,到2022年冬奥会举办时,北京仍能到达一个巅峰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不只是一名普通教师杨丹垚的蓝天的愿望,更是整个社会对于美好生活的普遍期待。

那么,在政策层面,目前已取得哪些进展?是否能如公众所愿,将蓝天持续?接下来国家还将继续采取哪些举动,保住已有成果,并使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政策效应初显

根据中央安排和部署,环保部五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环境执法力度大大升级,特别是针对重点地区污染问题,着力施以重拳。

这些重大举动背后,环保部既是行动方案制定者,也是组织者和实施者。从日前环保部公布的一份成绩单来看,现在政策效应已逐步显现。

截至2017年底,自2013年9月问世的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首个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已全面实现。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认为,“这是难得的一个成果。北京市从73微克/立方米降到63微克/立方米是减排措施的结果,而从63微克/立方米进一步下降到58微克/立方米,超过了最初预判结果。”

他对经济观察报讲道,就北京而言,去年PM2.5下降了15微克/立方米,其中“人努力”约占70%,而“天帮忙”贡献约占30%。就京津冀、长三角重点区域而言,“人努力”占了80%以上,而“天帮忙”在20%以下。

不仅如此,去年采暖季以来,京津冀地区扭转了往年雾霾频发、大气污染严重的被动局面。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去年10月至今年1月,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3%,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45微克/立方米)最低,且降幅排名第一,同比下降58.3%。

引人关注的是,今年1月,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与去年截然不同(2017年1至2月,北京PM2.5平均浓度同比反弹超60%),不仅入围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前十(位列第九),还达到了80.6%的优良天数占比,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PM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0.7%,PM10浓度(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1%。

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1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9%,PM10浓度(9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2%;平均优良天数(占比68.6%)同比上升8.6个百分点。其中,京津冀区域13城PM2.5浓度(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5.3%,PM10浓度(11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9.2%;平均优良天数(占比64.5%)同比上升28.3个百分点。

这样一份成绩单和良好开局的形成,无不得益于环保政策层面的重视以及政策措施的落地。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坦言,2017年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空前,不仅完成了“大气十条”确定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老百姓‘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多了。

2月27日,从环保部传出消息,截至目前,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已提前超额完成了“双降15%”的目标。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透露:从最新数据看,各地PM2.5不仅下降了15%,很多降幅达20%至30%。

现在已进入3月份,也就是说,在最后这一个月的冲刺阶段,“2+26”城市只要能保持这种良好的态势,空气质量不出现大幅反弹,就有望最终完成双降任务。

这项“双降”任务可是硬指标。它是环保部首次针对京津冀及周边“2+26”城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门制定的主要目标,即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期间,一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PM2.5平均浓度要同比下降15%以上;二是重污染天数要同比下降15%以上。

去年8月下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及6个配套方案出炉,其中明确提出要在全面完成“大气十条”考核指标的同时,再完成双降15%以上的目标。

刘炳江进一步解释道,“这个目标不只是每个城市下降15%以上,它分6个层次,如北京、石家庄都是下降25%,还有下降10%等。这6个档次,平均是下降15%以上。如果在3月份冲刺期多来几个重污染过程,那成果就不见得能保住,所以现在各级政府都捏了一把汗。”

对于“双降”的另一指标而言,在刘炳江看来,目前总体效果是很不错的。去年10月1日至今,京津冀及周边28城出现严重污染天数平均仅2天,而上一采暖季同期是9天,降幅远超15%;重度污染天数上一采暖季平均27天,现在是10天,降幅也远超15%。

为实现上述目标,环保部通过实施量化问责,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比如,清理整顿了6.2万家涉气的散乱污企业;完成了390多万户“电代煤”、“气代煤”任务;彻底淘汰了5.6万台燃煤小锅炉;环渤海港口运煤大卡车全部停运;5万多家涉气企业全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清单等。

PM2.5之役

虽然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但要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持续打好PM2.5之仗仍是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

一个月前召开的2018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次会议定调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方向:打赢蓝天保卫战被视为第一要务,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而后者正是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决定要重点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而打赢这场仗,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和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为此,环保部定下了三年期限——初步考虑是,到2020年,全国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降低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

这或许要比此前“大气十条”所定“京60”(到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等三大目标更具难度。不过,从各地环保部门释放的信息来看,目前有很多地区正在秣马厉兵,积极备战。

比如,北京市在部署2018年环保领域重点工作时就提的直截了当:力争PM2.5浓度继续降;“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完成450个村“煤改清洁能源”,基本实现全市平原地区“无煤化”等等。

之所以要“无煤化”,主要是由于散煤对PM2.5反弹的贡献较大,尤其在供暖季更为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供暖季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难点,冬季烧煤很可能使雾霾频发,这对京津冀地区造成的压力很大。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燃煤仍比较分散,加剧了环境治理难度。“今后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仍是散煤治理。”刘炳江称之为一个突破口,要求持续推进重点地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这涉及深层次问题,目前虽有所突破,但尚未取得显著进展,后面三年要有新的时间表。”他说。

为达到既定目标,前不久,环保部给出了具体工作思路,即制定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出台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着力开展清水行动,扎实推进净土行动;推动提高铁路货运比例,整治柴油货车超标排放。继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启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也就是说,2018年环保部将会更加突出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污染治理,继续实施和深化环保领域改革,强化环境执法督察。更重要的是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治理体系。

刘炳江对经济观察报透露,目前环保部正在抓紧研究起草蓝天保卫战的三年作战计划,确立具体战役,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现已明确主攻阵地、主攻方向和突破点。

其中,以京津冀及周边等污染比较严重的重点区域为主攻阵地;主攻方向将剑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等问题;突破点就是联防联控,重点解决重污染天气。

三年作战计划不久将会亮相。除此之外,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明确规定了空气质量的约束性指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强人民蓝天幸福感。

不过,当前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生态环保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环境治理体系基础仍很薄弱。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29%。“下一步,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要进一步深入论证,有的地方可能要提高要求,与人民的期盼相符合。‘大气十条’取得的成功经验,在今后治理工作中将进一步固化。”刘炳江讲道。

未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环保部将重点围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并化解过剩产能以及城区内重污染企业搬迁开展,将在全国范围继续排查“散乱污”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加强环保执法监管,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关于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已颁布实施。

李佐军认为,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环保部门只是一方面力量,要与其它部门协调配合,强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开展区域应急联动,从源头和综合治理角度来解决问题。

大环保新闻部记者
关注国家工业、环保领域产业政策,重点关注钢铁行业、电商、环保、新能源、高端智库等相关方向。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