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全球CEO赵国华:物联网转型是对未来的最好诠释

沈建缘2018-03-05 22:52

经济观察报 沈建缘/文 管理并不是复制已有的成功,而是准确预测并把握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风险与机遇。这不仅是施耐德电气180多年的经营实践和哲学,也是施耐德电气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Jean-PascalTricoire)的管理理念和原则。

2017年,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施耐德电气发布基于物联网的EcoStruxure架构平台,面向楼宇、数据中心、工业和基础设施四大终端市场,利用自身转型,以帮助全球客户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赵国华表示:“对施耐德电气而言,物联网战略存在巨大投资和发展潜力。”

“今天的物联网就像20年前互联网的起步。我们无法想象物联网的连接会达到怎样的高度,但我们需要思考5-10年之后的世界会是怎样。”赵国华说,“施耐德电气的使命非常简单:提供开放且实用的数字化技术,帮助正在被数字经济赋能的客户将大胆构想转化为现实。”

数据显示,到2030年将有超过100万亿的传感器分布在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上。庞大的物联网通过数据连接而成。但仅有数据远远不够,企业需要根据收集、存储和分析数据获得决策依据。“施耐德电气的定位是利用科技帮助合作伙伴解决问题。”赵国华说,“我们所说的未来不是指将来,而是现在——而且我们正在做这个工作。”

为此,施耐德电气面向楼宇、数据中心、工业和基础设施四大终端市场,针对配电、信息技术、楼宇、机器、工厂、电网这几大专业领域进行多年研究,将各项专长整合在一起,通过EcoStruxure三层架构,提供具体的互联互通的产品、边缘控制和应用分析与服务,帮助客户释放物联网价值。

以数据中心为例,基于物联网架构平台EcoStruxure的解决方案可以把包括电力管理、楼宇管理、IT设施等在内的系统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更高效、便捷、可持续且易于使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但施耐德电气并不仅仅是在售卖集成的解决方案。将数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智能、更加有效的业务决策,帮助管理者和运营者采取行动,才是EcoStruxure在具体方案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以一个医院大楼的供电系统为例——施耐德电气会基于可视化管理,打包服务,帮助管理者对配电系统实现运维或故障预测,同时,通过施耐德电气7*24小时远程监控可快速识别风险并解决这些问题。

事实上,迎接变革所需要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物流、新能源的推广、数字化生态建设等等,都不是依靠某个公司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这也是施耐德电气与微软、埃森哲、思科、英特尔和Salesforce等企业合作的原因——基于丰富的软件、解决方案和服务组合,在楼宇、数据中心、工业和基础设施四大终端市场,形成由科技合作伙伴和企业应用组成的创新网络。

全新的生态系统不仅带来创新的业务,也帮助施耐德电气创建更大的合作伙伴网络。目前,EcoStruxure全球部署总量已经超过45万,得到超过9000个系统集成商的支持。他们帮助施耐德电气将针对行业客户的“知识”转变为应用于各个行业的App。

随着施耐德电气从设备制造商向全套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除了通过软件、服务、分析、云来打造一个融合的平台,也始终将中国市场作为战略转型的重点。

如今,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而赵国华的中文水平,足以让他在各个与中国相关的高峰论坛上俾睨一众跨国公司高管。在赵国华眼里,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需要的不仅是长期投资,更需要充分赋权。

两年前,当全行业因市场增长放缓而普遍削减成本时,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中国业务部门却被鼓励建立专门的“智能制造团队”,以提升在该领域的能力,并联合更多的行业合作伙伴。“来自CEO的尚方宝剑”不仅简化业务流程,也赋予施耐德电气的中国业务快速创新和服务本地用户需求的能力。

不同于其他跨国公司的复杂流程,在帮助中国企业参与海外EPC合作项目中,施耐德电气中国有一支40多人的团队,获得了来自CEO的“特别授权”,可以根据中国海外总包客户的需求调动全球资源进行对接,帮助中国企业在国外落地。

在施耐德电气看来,海外总包业务、新能源业务等领域,都将随着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的布局,成为其在中国深耕行业市场的重要契机。要把握这些机遇,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业务不仅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对接国家战略,还要完成“接地气”的市场覆盖和布局。

目前,施耐德电气中国的员工数量已超过其美国与法国的员工数量。公司近30%的业务来自亚太地区,其中最大的贡献则来自中国。

赵国华希望,施耐德电气能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抓住客户的需求,甚至重新定义所在行业的标准。“新兴数字经济正在各个市场崛起。或许,所有有志于驱动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企业,都应好好想一想,我们要给世界一个怎样的未来?”他说。

访谈

经济观察报:对于中国市场,未来五年会有什么样新的规划和布局? 

赵国华: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企业,拥有约26000名员工、26家工厂,足迹遍布300多个城市。在中国,施耐德电气的资源布局与客户的业务重点高度契合,同时紧跟“十三五”规划。在制造业,我们密切关注“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为数据中心带来的需求。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关注绿色发展的进程;还有“一带一路”倡议,我们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开展合作,帮助他们出海。

未来,中国将会有很多与高效、可持续、自动化、数字化相关的研发。这将涉及我们所有的客户,包括数据中心、工业、楼宇和基础设施。我们将参与到中国面向更多创新、更高质量以及更加自动化的行业发展进程中。

经济观察报:作为老牌的工业企业,施耐德电气面向物联网的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赵国华:投资、收购、搭建生态系统等都非常重要。当然必须要有数字化的能力,这是一场非常大的革新。除此以外,需要有合适的人才将这些能力转化为业绩。面向“中国制造2025”,最重要的是对客户行业应用的深度了解,比如石油精炼厂、餐饮业、医药公司、污水处理厂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与客户深度对话,部署涉及这个行业的所有环节,包括特定的软件、整合的团队和服务等。

经济观察报:EcoStruxure未来的愿景是什么?

赵国华:EcoStruxure从十年前到今天更新了很多版本,这就是数字化的力量所在,每一次都可以增加新的应用进去。未来,EcoStruxure会进一步释放物联网潜能:

第一, EcoStruxure的设计可以让我们把各项专长整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数据中心应用中,可以把EcoStruxure信息技术(EcoStruxure IT)、EcoStruxure配电(EcoStruxure Power)、EcoStruxure楼宇(EcoStruxure Building)等结合,为客户提供更为高效、便捷、可持续且易于使用的整合解决方案。

第二,我们希望EcoStruxure在数据间具备互操作性。随着客户拥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如果他们做好准备与其他企业分享的话,整体会变得更为高效。一方面,这些应用可以实现即插即用的整合;另一方面,我们保证系统是安全的。一旦安全的前提保证了,他们就可以开放,每一个企业都可以从中获益。

第三,在EcoStruxure中,AI已经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的运用意味着设备更加智能化,能够获得边缘控制、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等很多云端能力。   

经济观察报:实现这些愿景的挑战是什么?

赵国华:十年前,施耐德电气更多是一个产品公司。在我们拥抱数字化的时候,则更多需要提供解决方案,能够整合软件与服务。目前与EcoStruxure相关的业务收入已经占到施耐德电气整体业务的45%。这是我们从0开始做起的,如果对行业没有充分的了解,达成现在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

下一阶段,我们需要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不管是软件还是行业应用、服务等领域。我们需要有热情的、真正喜欢并愿意尝试和了解业务的人才。所以,物联网转型是一场非常大的投资。

商业观察研究部主编
关注科技、商业、互联网及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擅长高端人物访谈,跨国企业深度报道和独家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