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军民融合的壁垒障碍

沈怡然2018-03-10 13:33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 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提出了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创新的议案。刘若鹏是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光启集团总裁,这家公司在过去8年里,完成了从五位海归科学家,成长为从事超材料技术装备、创新型航空器及人工智能的尖端技术集团的过程。

刘若鹏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参与国家尖端武器装备项目核心领域的民营企业家。这是一他第一次作为人大代表参与两会,他认为,2018年军民融合战略将从初步融合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被上升至国家战略,努力将富国与强军相结合,发展经济实力与国防实力相结合,通过行政和市场的手段,打破部队、军工集团、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四类主体自成体系的局面,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

政策密集期

去年至今,军民融合领域进入了政策密集期,2017年6月,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四个文件,被当作具有标志意义的、可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顶层设计。2018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军民融合发展法规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法规文件的六个方面清理范围,据东方证券分析,这些范围包括自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涉及军民融合的领域。

问题依然存在。

与刘若鹏的建议类似,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马玉璞对媒体表示,他提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他也谈到,当前在军民融合从初步向深度发展阶段的过渡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难,有一些壁垒和一些障碍”。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樊会涛公开表示,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军民融合的整体效益不高,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度上存在着壁垒和障碍,包括成果转化不够。

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战略出发点,是希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兼容发展。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工程师龙红山曾在2017天府金融论坛“军民融合与金融创新”主论坛上讲到,目前军民融合存在军工开放不够、军民资源共享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等问题。

上述问题正阻碍着军民融合从初步走向深度融合,这在一些具有军民两用价值的、军工优势的产业已有所显现。两会期间,一些代表提出了发展商业航天的建议,而商业航天的初步发展正是军民融合战略在航天领域先行先试的成果。

作为一个军工优势产业,航天产业被看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制高点,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在国外对中国国防技术严密封锁下,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

沿袭一直以来的发展模式,行业中的人才、技术、重大基础设施几乎都集中在原有航天系统,而近年军民融合战略推进到深度阶段,国家将这样一个产业作为示范领域,从顶层设计上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试图打破产业资源处于完全为部队、军工集团所掌握的局面。

同时受到国际上以 SpaceX、OneWeb为代表的民营航天公司的激励,中国民间涌现了一批民营公司,甚至是创业公司,从事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制造、卫星应用、地面设备等多个环节。在全球市场空间过万亿、中国市场空间过千亿的商业航天领域,一条独立于部队、军工集团以外的产业链正在生长。

开放程度

虽然国家鼓励国防工业技术向民间转化,但在人才、技术、资本三个层面,除了人才流动较快以外,技术和资本,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流动及开放程度仍然不够。

2018年以来,部分领先行业的民营企业在完成单颗微小卫星从设计研制到发射的制造链条后,计划用星座组网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即通过单次或多次发射近百颗或上百颗小卫星,组成低轨卫星星座,以替代部分传统大卫星市场。例如,欧比特(SZ.300053)曾计划在2018年发射7颗卫星,华讯方舟(SZ.000687)计划发射108颗遥感卫星组网,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未来数年发射近百颗低轨小卫星,组成物联网卫星星座。

卫星的低成本、小型化是未来方向,一个问题在于目前金融服务如何支持发展。即便工业基础进步使单颗卫星制造成本可以低至数百万元,但在近百颗卫星陆续研制、生产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充分整合资本,但目前就商业航天领域来看,参与的资本以风险投资机构为主,尚未有专注于该领域的产业级基金。

与军民融合战略相配套的金融服务正在为地方政府所重视,作为快速响应中央军民融合号召的一个重要群体,部分地方政府在金融服务上建立试点,包括四川省绵阳市,正建立专营金融机构,并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支行,以及正在加紧筹建全国首家军民融合小额贷款公司、军民融合担保公司。

另一个问题在于军工开放不够。

业内一般认为,相比民营卫星领域,民营火箭领域被看作是商业航天的咽喉,目前火箭制造链条的部分核心技术仍然没有转化至民间。记者查询发现,目前的顶层设计中也尚未有任何一项文件,对民营运载火箭领域进行细则的指导。

针对军工技术转化的问题,中国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于川信称,目前高层正在密集讨论,如何激励人才、如何针对国防技术制定市场化的转化系统。哈工大机器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投资商业火箭公司的资本,这家公司的副总裁赵文宇认为,业内普遍期待的是,国家层面能出台商业航天的管理办法,以及体制内对体制外的具体采购协议,规范市场参与者的商业行为。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关注硬科技领域,包括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无人机、虚拟现实(VR/AR)、智能穿戴,以及新材料领域。擅长企业深度报道及上市公司分析报道。发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