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始反击!中美贸易战爆发,全球化的冬天正在来临?

二把刀2018-03-23 09:07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二把刀/文 

1

北京时间今天(3月23日)凌晨,美国打响了对华贸易战的第一枪。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宣布将采取措施对价值6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这场贸易战还包括限制中国对美技术投资与并购,美国同时还计划将一项贸易争端诉诸WTO。

这是美国根据其去年启动的针对中国的301调查为武器发起的贸易战。根据这项调查,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等多方面提出了指控,并将目标指向中美贸易平衡。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签署备忘录当天甚至要求中国“立即减少贸易逆差1000亿美元。”

几个小时后,中国开始了反击。上午7点,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以平衡因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给中方利益造成的损失。该清单暂定包含7类、128个税项产品,按2017年统计,涉及美对华约30亿美元出口。

当日,全球股市大跌。

中国一直表态不希望打贸易战,不过一旦事关切身利益,的确退无可退。对美国的做法,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称,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我们已做好充分准备,坚决捍卫自身合法利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放言“我们会奉陪到底”。如果考虑到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在15天内拟定加征关税的中国进口商品清单,预计中国还将据此提出进一步的反制措施。中方的反制清单涉及商品会依据美方提出的清单,保持规模和金额大体相似的力度。

对于中美经贸乃至整个中美关系而言,这是近些年来从未有过的局面。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信息,美方将在数日内公布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此后将进行30天的公示。按照这个时间表,在所有措施最终落地之前,双方还可能通过谈判求得某种妥协的解决方案。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将是中美经贸的关键期。这也并非没有先例。在漫长的历史中,中美曾经有过贸易战一触即发的时刻,但在争端过后,中美经贸发展进入了一个稳定的阶段。

美国对华打响贸易战,对原本并不稳固的全球经济复苏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全球经济前景可能更不明朗,全球化进程也可能遭遇更多的波折。

2

中美关系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争议本来就是正常经贸关系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双方是否愿意本着理性、建设性和务实的态度,妥善地管控和处置争议。经贸关系则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每一次中美关系的转圜,都离不开经贸关系的稳定器作用。如今这个“压舱石”出现裂纹,又会发生怎样的变数?

正因如此,投资者不仅对中美经贸关系感到担心,也对中美关系的走向有诸多猜测。建交近40年,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关键期。

应该注意的是,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在中国入世之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中方的统计,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长了500%,远远高于同期美国对全球出口90%的增幅。中国是美国许多产品的重要海外市场,美国出口的62%大豆、14%棉花、17%汽车、15%集成电路,以及波音飞机全球交付数量的约25%都销往中国。即使是按照美方的统计口径,双边投资贸易的增长也超出了大部分分析师的预期。根据中方统计,201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2780亿美元。不过,按照美方统计,逆差规模为3750亿美元。

目前,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第二大服务贸易伙伴。中国海关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4298亿美元,年增长11.5%;从美国进口1539亿美元,增长14.5%。总体而论,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2007年的9.9%下降至2016 年的1.9%。

中国商务部在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所说,中美开展经贸合作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美国居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中国居于中低端。随着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和供应链的跨国发展,美国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活动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组装环节日益紧密联系,逐渐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美国对华出口多为资本品和中间品,中国对美出口多为消费品和制成品,两国在双边贸易投资中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

不过,虽然两个国家在商业上的联系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但贸易逆差、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在不同的时间段仍然会成为争论的焦点。这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另一种常态。

中美贸易不平衡始终是难以避开的话题。不过对于美国自身来说,以贸易战的方式试图平衡经贸关系,这样的做法可能并不会带给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更多的福祉。

一来,很多品类的中国制造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必需品”,加征关税,导致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必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导致生活生产成本的上升,他们也将是贸易战的受损者。其二,就产业结构而言,这些美国可能加征关税的商品,原本并不体现美国的产业竞争优势,即使美国不从中国进口这些商品,美国厂商自己恐怕也无法提供足以满足美国消费者需求的类似商品,美国仍然需要从其他经济体进口。这并不会如政策始作俑者期望的那样,带来美国产业的复兴。其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很多产品是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结果,即使其最终体现为“中国制造”。这也意味着对中国制造加征关税,也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受到损害。这其中也包括在中国营商的美国企业。

去年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引用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苹果公司通过全球生产布局,将iPhone 手机的组装和制造放在中国,降低了生产成本。中国企业虽然承接了几乎全部iPhone 手机的制造,但从中获利有限。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一台iPhone7 最低售价649 美元,总成本大约为237.45 美元,其中归于中国的加工成本仅约5.96美元;在价值153.88 美元的核心电子元器件中,中国仅1 家公司参与电池供应,价值约2.5 美元。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加工和提供电池总共获得8.5美元,而美国企业仅在提供核心元器件一项上就获得64 美元。

实际上,美国商界的反应多少说明了他们的关切所在。包括沃尔玛、梅西百货、百思买在内的25家美国知名零售商19日联合致信美国总统特朗普,呼吁美国政府不要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以免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这些美国零售商在信中说,利用“301调查”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将导致服装、鞋子、电子设备等日用商品价格上涨,这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尤其是工薪阶层利益,也将扩大美国贫富差距。据统计,目前有45家美商协会明确提出反对意见。

3

应该关注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多年来,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这对中美两国的企业来说,也意味着调整和新的机会。

不可否认,无论是在制造和服务领域,美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中国居于中低端。不过现实是,中国已经宣布要寻求高质量增长,希望跻身于价值链的中高端。这意味着,伴随山寨中国的终结和廉价时代的结束,中国公司终可能和美国公司乃至其他全球企业同台竞技,竞争同一个市场甚至争夺同一个客户,尽管他们跻身中高端还要假以时日。

多年前,美国政府的财经团队给出的药方,是希望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消费拉动,而非依赖于投资。过去几年,消费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去年消费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8.8%,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现在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消费升级可能带来的商业变局。中国拥有一个越来越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是超过4亿人驱动的新消费革命。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可能会带来更丰富的商业机会。

中国正在成为重要的资本输出国。从福耀玻璃、比亚迪的电动大巴这样的绿地投资,到一系列涉及保险、能源、房地产等领域的并购交易,日渐活跃的中国资本意味着中美商业之间有了全新的对话方式。需要适应这种对话方式的不只是两国的公司,或许也包括美国政界人士。据相关研究报告,中国企业在美投资项目现已遍布46 个州和425 个国会选区,为美国创造超过14 万个就业岗位。据美中贸委会估算,2015年美对华出口和中美双向投资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2160亿美元,支持了美国内260万个就业岗位。

中美都需要付出努力,帮助两国的企业家把这样的机会变为现实。

中国已经宣布全面放开制造业,并加快金融、电信、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开放。中国在服务贸易中一直处在逆差地位,对美国也是如此。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开放将让世界各国获得新的机会。这种开放是多赢的机会。一方面中国消费者以低成本获得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外国投资者获得新的机会,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红利。而中国相关产业也将在开放竞争中提升其自身的能力。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测算,美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中国的4 倍。2016 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达到2494 亿美元,而当年中国服务贸易为逆差2409 亿美元。

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在付出更多的努力。中国已经宣布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时代,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这不仅是跨国企业的诉求,也是中国企业自身的诉求。

两国的政治家更需要承担起责任,以全球化和开放思维,为两国的企业家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大的可能。

4

此次美国对华打响贸易战,对于正在复苏进程中的全球经济来说,不是好消息。去年世界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最好的一年,但增长依然疲弱。如果贸易保护成为主流,将是对信心的打击,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可能更为艰难。

这并非毫无可能。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3月23日在内阁会议上决定对中国和韩国产的部分钢铁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征税对象为碳钢焊接接头,3月31日起征,为期5年,税率为41.8—69.2%。

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正引发连锁反应。一个贸易领域战端四起的景象会出现么?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景象中,中国仍可能会是遭受最多贸易保护措施的经济体。

这一场贸易战,注定是全球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现在要问的是,全球化的冬天正在来临么?

毋庸讳言,过去几年,疲弱的全球经济让贸易保护的声量不断放大,世贸组织谈判没有取得新的进展,全球化似乎也有让位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向。在美国等国家“向后退”的过程中,中国则成为全球化的积极主张者。

从历史角度看,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或有快慢,不同的时间点上,也的确屡遭质疑,甚至有些阶段还有倒退,但全球化的趋势并没有逆转。

全球化意味着资源的更有效配置,对跨国企业来说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确,很多人看到了全球化的另一面,比如贫富分化和发展不平衡,反全球化也因此赢得了不少支持者。不过这只是提醒我们,世界需要一个更好的、让更多人获益的全球化。

从经济意义上考量,贸易保护并没有被证明是一件合用和有力的武器,可以更好地保护本国的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已经高度融合的全球经济中,任何独善其身的政策设计都无法真的达成目标。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