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6.8%之下:银行钱紧,民间投资仍有不确定性

李晓丹2018-04-20 17:59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一季度GDP增速6.8%,但经济形势依然复杂。来自人民大学的《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经济面临“双重约束”带来的下行压力:货币融资紧平衡,全球资产泡沫化同步。

4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对2018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在当天的论坛上表示,“今年三四季度GDP可能会降到6.5%甚至以下,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受限、出口增速降低导致投资下滑是拉低GDP的两个最大因素,但政策还是要保持定力。”

六大亮点和四个不确定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平稳开局,呈现六大亮点:第一,实际GDP增速相对平稳,摆脱了快速下滑期;第二,投资内生动力增强,政策性因素回落;第三,价格信号平稳,四大缺口缩小;第四,微观基础稳固,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改善;第五,宏观景气持续,市场主体信心回升;第六,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2018年开局总体向好中隐忧显现,短期宏观经济走势面临四个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工业虽然摆脱萧条,但近期出现警示信号;二是投资总体企稳,但是低水平分化局面尚未扭转;三是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正转负;四是消费持续下滑背后潜藏深层结构问题。

“以上四个因素将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短期经济走势,其中部分影响已经在3月数据中有所体现,尽管一些信号还比较微弱,但发展势头值得高度关注。”刘晓光说。

对于2018年的经济走势,这份报告将其表述为 “双重约束”带来的下行压力。

“双重约束”来自内部和外部:一是内部约束下,货币融资紧平衡,财政政策难发力。在“结构性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广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或形成“双紧”局面,给短期中国经济走势带来下行压力;二是外部约束下,前期外需的改善难以为继,外部金融冲击或将加大。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贸易摩擦升级,外部需求下滑;另一方面,全球资产泡沫同步化,国际金融风险加大。

报告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是,总体向好中隐忧显现,双重约束下短期承压。同时,报告提出了六条政策建议:第一,2018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说明,对于2017年宏观经济的超预期企稳要有科学的认识,中国新周期尚未开启,中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没有到全面退出的时点。第二,2018年稳增长的核心依然在于稳定投资,但政策方向和政策工具要做出大幅调整,建议出台2018年民间投资启动的系统方案,以全面调整投资预期。第三,在金融整顿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2018年中国货币政策应当延续2017年的定位,但操作方式可以适度偏松,短期内利率水平不宜过快上升,低利率政策依然是民间投资复苏的一个重要基础。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扩容,在“降成本”、“补短板”方面进一步强化。第五,政府机构改革从目前的投资型政府逐步转向民生型政府。必须清晰看到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跳出过去改革的范式,应当从政府体制改革、社会改革等方面进行破题,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全力基础、行政实施基础和社会基础。第六,高度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贸易格局变化,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加强防范全球金融风险冲击。

流动性信号

2018年一季度GDP增速6.8%,但是同期制造业同比增长7%,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此外,进入2018年以来,企业效益改善幅度明显放缓,工业企业亏损梳理和企业亏损总额都由降转升,但民间投资回升,同比增速8.9%。

这样的宏观和微观数据放在一起,显示出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很复杂。

张明表示,“今年三四季度GDP可能会降到6.5%甚至以下,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受限、出口增速降低导致投资下滑是拉低GDP的两个最大因素,但政策还是要保持定力。”

基建投资是2017年投资中贡献最大的,今年两会已经把地方政府去杠杆作为今年宏观经济的重中之重,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的融资来源全面受限。同时,去年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较此前出现上升,如果出口增速回落,会导致制造业和民间投资下滑。

财新智库董事总经理钟正生认为民间投资回升可能跟PPP投资的“国退民进”有关——随着地方融资监管趋紧,国有企业从PPP项目陆续退出,这给了民营资本进入的机会。

“目前经济形势很复杂,但还是要把金融的控风险和去杠杆放在首要的位置。”张明说。

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结构性去杠杆”;4月17日,央行宣布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置换中期借贷便利。

流动性,成为关注重点。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表示,结构性去杠杆之下,会从过去“紧货币、紧信用”的政策组合,过渡到“稳货币、紧信用”,结构性去杠杆的重心可能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肖立晟认为,现在最缺钱的是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储蓄占到了负债的70%。所以真正紧张的是股份制银行。

“这次的降准,可能还是跟下一阶段金融市场调整有关。”肖立晟说。

钟正生表示,此次央行降准主要有三个短期考虑:一是如果资管新规落地,会对股份行、农商行的市场流动性有直接影响,需要提前有所准备;二是降准有利于减轻商业银行负责;三是降准提高货币乘数,缓解资金缺口。

“从长期来看,近期的常备贷款便利(SLF)等结构性工具需要银行提供抵押品,抵押品不断扩容但都是有期限的,集中到期会让流动性吃紧,此外货币政策透明性是方向,这个过程中更需要避免风险夹层。”钟正生说。

钟正生近期做了大量实地调研,他发现很多地方的银行都有一份“白名单”,只有上了这份名单,才能拿到银行的贷款。“这意味着房地产企业的分化会加速,大型房企的资金链会充裕,但中小房企的现金流会承受更大压力。”钟正生说。

对于近期颇受关注的居民储蓄大幅下降这一问题,张明认为导致储蓄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拐点在2010年就已经出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储蓄率会下降;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一轮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涨使得居民贷款也快速增加,此外消费贷也有一波井喷,这都导致了居民杠杆的快速上升,

“新增的净储蓄是负增长,我们应该有充分的预警。”张明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