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企业改变现状或单独建厂 合资股比开放外资车企“兴味索然”?

贾天钰2018-05-03 22:27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汽车行业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迷茫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新技术、新理念、新玩家、新融合所带来的剧烈变化强烈的冲击了传统的汽车制造。尽管汽车制造都堪称是航母级的企业,尽管他们拥有长长的产业链,这些都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但他们有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不安。他们正急迫地展开改变,甚至俯身于一些“小公司”,这是一个需要变革的阶段,但是需要怎样的变革?经济观察报总结了今年北京车展上出现的六大新变化,并探讨这些表面变化背后的原因与指向的未来。汽车行业似乎走入了迷雾之中,这场迷雾究竟是自乱阵脚还是一个必然的过渡期?

——编者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贾天钰 与预期相反,中国的放宽汽车外资股比、允许单独建立新能源汽车企业新政策,并没有引起汽车行业多大的波澜。“我觉得这是个好事。中国对汽车行业的这种政策很有远见性,这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汽车行业都有比较大的进步。”捷豹路虎全球CFO肯·格雷戈尔(Kenneth Gregor)对经济观察报记者乐观地表示。“我们非常支持也非常欢迎进一步扩大改革和开放的举措,这将进一步增强全球对于中国未来的投资信心,也有助于中国进一步加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教授在北京车展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今年4月,国家宣布对汽车行业实行过渡式开放,按照计划,中国政府在2018年取消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外资股比限制。这当时在业内引起剧烈反应,但一个月之后,汽车行业却是波澜不惊。

海兹曼强调“集团与合资企业伙伴长期保持着良好关系,我们目前对合资企业的股比结构尚未进行新的考虑。”与大众持相同态度的还有宝马和奔驰。宝马集团彼得博士(Dr. Nicolas Peter)4月24日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没有考虑过改变宝马在中国合资公司华晨宝马的股份比例关系。而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CEO 倪凯在4月26日也对经济观察报记者回应称,“在政策实施之前进行评论为时过早,我们会密切关注政策发展。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与北汽集团的合作关系不仅很愉快,而且十分深厚。”

不过,日本车企虽然同样表示不会改变现状,但已经表态在关注“未来会出现的可能性”并大胆表示会进行其他尝试。“丰田与合资方的关系今后会加强,也会有变化,也会有更多深入的合作方式。”丰田汽车公司专务、中国本部长、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小林一弘表示。日产汽车公司首席绩效官、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何塞·穆诺兹(JoséMunoz)则称,虽然目前没有改变股比的计划,但是也会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合作机会或是未来发展的选择。”

“中国汽车过去的20年,不管是质量服务运营品牌都已经非常接近世界硬件水平的高度。”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陈雪峰认为,就中国车企实力水平来说,已经有很多代表性企业,通过合资的方式已经在各方面具备了世界级的竞争水平。“现有的合资企业,基本上都在合同期之内,在合资合同范围期限内不做调整。政策对于新进的其他品牌适用,实际上这背后还涉及非常多的生产机制。”

新任大众汽车集团CEO的迪斯博士明确表示,“合资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强大的合资企业伙伴上汽和一汽”,在他看来,股比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为企业在管理和财务角度所做的优化,这一政策变化对于中国各合资企业伙伴的承诺及集团战略部署没有任何影响。倪凯认为,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他们需要在多个层次、领域了解中国市场,国内的合作伙伴会在这方面给予很大帮助。

一汽马自达一位日方高管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中国国土辽阔人文复杂,如果没有中国伙伴协助,发展将会变得艰难,并且马自达需要有伙伴分担庞大的本土化投资。而英菲尼迪全球CEO罗兰·克鲁格虽然暂不对政策带来的影响作出评价,但其认为,合资这种模式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公司运行模式,而英菲尼迪将丝毫不会放松在东风英菲尼迪的本土化投入。“我们以前谈合资、怎么样成家,现在成家了好好过日子”,陈雪峰形象地比喻道。

公开资料显示,从目前合资车企的合约到期时间来看,最早到期的是东风悦达起亚,其合约期至2022年,最晚的是东风雪铁龙和长安马自达,这两家距离合约到期分别还有47年和44年。而整个汽车行业中,中国汽车合资品牌平均剩余合资营业期限约为19年。

另外,在单独建立电动车工厂上,众多外资企业也表现的兴味索然。比如马自达方面表示,关于是否成立第三家合资公司,还会与合作伙伴一汽、长安共同商议。而日产则表示还是要通过合资公司实现本地化生产。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高层表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风险大于传统车,“既然传统车都不愿意放弃合资,单独建厂那么大的风险怎么可能单独去做?”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