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为每一个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和价值

社论2018-05-11 23:25

经济观察报 社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对每一个曾经面对失去和永诀的人来说,即使经历3650余天的疗治,伤痛从未平复,只是深深埋藏于心底。一路向前,爱却永远相随。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姿态走过这一个十年,缅怀逝者,抚今追昔,免不了问自己,问家国,从汶川走来,我们应该记取什么?

我们记得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天崩地裂;我们记得从那个瞬间开始迸发出的所有勇气和爱,坚韧和哀伤;我们记得那些生命被定格的面孔——母亲和孩子、父亲和爱人、兄弟姐妹。我们记得那些始终不肯放弃的弯曲的背影,他们在一分一秒中争夺生的可能。震后168小时,国旗第一次为平民而降,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哀悼日。我们尝试记下每一个逝者的名字。是的,每一个人,这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方式。我们在一场举国动员中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暖意,我们也在如潮涌来的爱心行动中,被前所未见的个体表达所震撼。这个庞大社会中的个体意识就这样被公益慈善唤醒。我们护卫着生命的尊严,也追问着个体的价值。一种茁壮成长的力量由此而生。

从“汶川加油”到“中国加油”。三个月后,在"北京欢迎你"的吟唱中,我们见证了中国的奥运时刻。北京奥运的华章浓缩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对世界的真诚表达,中国展示出的成长和活力令世人侧目。很多西方人是那时第一次丢掉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感受一张张东方面孔散发的无可替代的个性和魅力。而在如此盛大的庆典之后,人们毫不怀疑,中国经济总量很快将超过日本,跻身世界第二。更有人迫不及待地猜想,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第一?

这样的宏大叙事恐怕并非真实的中国故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很容易被归结为 “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仍处在经济转轨期的中国来说,这样的解释很容易理解,但却远非故事的全部。或许,只有在30年的时间跨度里,我们才能真的理解它的意味。对于中国来说,是改革第一次击穿了思想的藩篱,解放思想卸下了观念的枷锁,进而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改革30年重塑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从汶川到北京,因为对生命尊严的理解才有了第一次降下的国旗,因为被唤回的个性和个体意识的成长,我们才会看到五环旗下的全民狂欢。照此而论,汶川地震凝聚的个体力量和奥运火炬照亮的中国表情,同样浓缩着过去30年的民间记忆,标记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成长。

这样的成长或许就是 “以人为本”。它影响着社会生活,也影响着我们看待经济的方式。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倒掉推翻了多米诺骨牌,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将世界经济拖入另一场灾难。中国以四万亿投资计划,拯救同样陷入疲弱的中国经济。此后数年,中国面对三期叠加的考验——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此时的中国需要向世界打开问号:在经历增长“奇迹”之后,中国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全球竞争,究竟靠政府还是市场?

所幸者,我们选择让市场说了算,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相信个体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呼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期待企业家站在舞台中央,成为新经济的引领者。政府要做的是,为创业创新者提供好的环境,保护产权,让他们享有创新的果实--这是此刻上演的中国故事。我们正在走进那个个体价值被充分认可和尊重,个体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新时代么?不该忘记的是,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追溯到北京燃起的奥运之火和汶川震后降下的国旗。这是大历史的逻辑。

……

时光从未停止,那一刻凝固于废墟中的姿态,那些刻在行路人灵魂中的名字,从未被遗忘。我们从废墟上站起的身影,未曾有过片刻的停歇。我们有多少次跟自己说,如果他(她)们在,会怎样欣喜于生活的改变,我们有多少次在脑海中拼合那样一种场景——一家人谈笑风生,为我们享有的岁月静好举杯。我们从汶川走到北京,从北京望向世界,我们经历又一个十年,见证着一个个大场面,一步步靠近大国崛起与复兴的愿景。现在,回到汶川,轻轻问一声,我们为什么出发?相信我们今天的答案会更加笃定:为了每一个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和价值,为了每一个国民享有所有生的尊严,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天都变得真实一些。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