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追赶超越的启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西部样本

2018-05-14 15:51

1526276040(1)

蓬勃发展的西安高新区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是科技部实施火炬计划、建设国家高新区30周年。156个高新区遍布国内,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又批复新增12家。

事实证明,高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中探索经济发展先行先试地区已经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模式。

2017年,156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9.54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11.5%;高新区内共有11.6万家高科技技术企业,2017年实现33.15万亿元的收入,19.7万亿元的工业产值,11.87万亿元的出口总额,其中,高新区出口总额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21.4%。

1991年正式建立的西安高新区是第一批“90”后,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不断前行,走的是一条在内陆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子。

27年间,高新区创出了众多西安第一、陕西第一、全国第一,迈入了国家级高新区的“第一阵营”、“第一梯队”,成为西安和陕西最强劲的引擎、最响亮的名片。

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阶段,西安高新区迎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让西安从西部要塞一跃成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核心功能区,三大“国字号”政策叠加,高新区站在了发展的最好风口。

如何抓住新的机遇点,建设世界一流园区?面对新的历史命题,西安高新区制定好了行动计划。

在4月底召开的2018年八大攻坚行动动员大会上,西安高新区发布“三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18年全面完成体制机制创新和项目落地攻坚,2019年全面实现产业提升和城市功能优化的突破,2020年全面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大西安都市圈的首善区。

追赶超越是一种时代精气神,是西安高新区踏上新征程的魄力所在,也是一个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瞄准全球的产业创新

3月28日,三星半导体存储芯片二期项目在西安市正式开工,70亿美元首次投资落地,这是2012年三星电子投资100亿美元入住西安高新区以来的再一次投资。

备受关注的三星一期项目既是三星海外投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行业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同时也是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项目。

与一期项目一同进入西安的国内半导体合作企业有18家,当地合作企业共100多家。自三星半导体项目落户西安之后,相关配套技术、配套服务企业接踵而至,在西安当地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聚焦全球布局产业创新是西安高新区始终秉承的原则。在建园之初,西安高新区就明确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对能在外向型经济上发挥较大作用的、外地和外商的高科技项目予以优先安排。

经过实践发展,高新区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目标,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优先承接国际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龙头企业和核心项目, 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一流、国际知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2017年,西安高新区实现GDP总值1224.9亿元,同比增长12.1%。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072.61亿元,同比增长42.8%,占到全市总量的81%,全省总量的76%。

高分成绩没有让高新人止步,“一带一路”建设使西安这座“不靠海、不沿江、不沿边”的内陆城市站到了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带,在古城西安新的历史机遇下,高新区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

围绕战略性产业布局,聚焦国际领先企业,高新区开启了密集招商模式,阿里、京东、比亚迪、圆通速递、海航等标杆性企业纷纷进驻高新区,抢占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

仅2017年4月至今年3月,就新增企业7609家,其中外资企业,新增注册资本1445.6亿元,其中外资新增10086.91万元。

为了实现与世界的“同步脉动”,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西安高新区已经绘制好了蓝图:

2018年要全面完成体制机制创新和项目落地攻坚;2019年要全面实现产业提升和城市功能优化的突破;2020年要全面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大西安都市圈的首善区。

高新区已经成为西安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为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范本。

硬科技的创新驱动

“以硬科技定根本,以国际化定未来。”4月底,在西安高新区2017年度企业表彰大会上,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仁华如此形容硬科技对于高新区的重要性。

硬科技是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新材料等经过长期投入积累的高门槛技术,因其技术特点,硬科技创业需要科学家的深度参与,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发生。

长城战略咨询所发布的“2017年中国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及西安高新区硬科技优秀创业企业榜单”显示:2017年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共46家,占全国独角兽企业总数(164家)的28%,企业估值占比已超50%。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又新增5家硬科技独角兽企业。

作为大西安建设科创大走廊、金融金三角、西部硅谷、软件名城以及军民融合创新的引领者,西安高新区正在着力打造成为西安“硬科技之都”的发源地、承载地和新高地。

实现上述目标,西安高新区底气十足,这与西安的人才优势、产业基础密切相关,也与高新区27年来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和鼓励密不可分。

西安高新区在创业孵化方面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在世界也享有盛誉。高新区创业园连续两次荣获亚洲孵化器大奖,这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家两次获得该奖项的单位。

中国科技孵化器的理论就诞生于西安高新区,高新区更是国务院确定的比较典型的创业孵化区域。

2016年6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全国115个国家高新区的评级显示,2015年西安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第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三。

业内人士评价,西安高新区在利用军民融合和科研院所资源优势上做了很多尝试,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样本意义。

高新区被认为是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实力领先的高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着好集聚、示范和引领作用。

如今,硬科技之于西安就如同互联网之于杭州一样,是城市的新IP。

2017年,华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中兴智能终端总部、阿里巴巴丝路总部等一大批优质项目成功签约,为西安搭建智慧城市“互联网+”、“科技+”、“智能+”、“数据+”以及“应用+”,带来了更广阔地想象空间。

聚焦服务的体制创新

设立高新区,就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设一个局部优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环境,赋予它很多特殊的功能和管理方面的智能。现在新的改革趋势下,如何订立高新区的体制机制,是一个重大问题。

3月28日,科技火炬中心、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创新双月谈”沙龙活动第十期活动主题探讨的就是“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西安高新区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其探索出的贴心服务模式得到科技部的肯定,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三大“国字号”政策叠加、建设世界一流高新区的新形势下,贴心服务模式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西安创业咖啡街就是高新区新时期贴心服务的体现之一。这里采用“360度创新无国界,创业无时差”的全新模式,已经成为创业者与各类机构建立沟通和联系的大平台,自去年9月开启以来,来自清华苏世民书院、南非、德国的众多创客、企业家、合作机构先后来到街区,与街区服务机构、创业项目及本地高校开展12场深入交流活动。

为了鼓励创业者来高新区发展,今年年初,高新区出台“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三次创业系列政策”,推出20亿元政策红包、500亿元硬科技产业基金,激发创新活力。

为打造好陕西省自贸区核心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推出“双自联动”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在自贸区内实施的便利化措施,率先在自创区复制推广。如“多证合一、多项联办”的改革、公布第一批企业群众“最多跑一次”办事清单231项等措施提高行政服务效能革命。

在此基础之上,贸易便利化创新、金融链条化创新、人才聚集化创新、通关制度创新等体制机制创新也在不断改进和落实之中,这些都将为高新区建立深度链接“一带一路”创新创业网络提供了强大支撑。

投资环境是一个区域发展的生命线,创业环境关系区域发展的未来,西安高新区“三次创业”的三年计划已经开启,体制的不断创新是高新区能否实现全面追赶超越目标,能否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能否引领大西安都市圈发展的保证。

如今,在西安高新区的五星级店小二的服务精神的保障之下,高新区正朝着全方位开放、深入改革的道路上前行,在这条对于中西部大多数城市具有示范意义的道路上追赶超越。

孟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