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迎接第三次全球化,既搭别人便车,也让别人搭我们便车

郑淯心2018-05-23 15:36

(魏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导,后EMBA教授)

经济观察网 魏杰/文 讨论宏观经济最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风险在哪里?另外一个关注的问题就是,增长点在哪里?

风险在哪里?

过去较长时期内,我们都认为我们的风险主要在增长方面,所以长期把稳增长、保增长作为主要目标。但是2016年后半年开始,越来越多感悟到风险存在于金融方面。十九大的时候,基本形成共识,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风险主要来自于金融,所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绝不能爆发系统金融风险,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大决策。

怎样防范风险?有三大对策要持续坚持。

第一个对策,控制好两个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一个是宏观审慎政策。

首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提法就是要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目前的基本目标。过去十几年来我们基本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已增长到了167万亿,2002年货币供应量只有11万亿。从去年开始就在调整,货币政策在逐渐转向稳健、中性。货币供应量4月底只有8.2%,过去一直在两位数,现在降到一位数。但是由于过去长期宽松,一转向稳健就等于收紧,所以会出现资金荒。

4月份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有个公告,有人在理解公告的时候认为又要转向宽松。其实是误读。如果这次中国再松动,等于继续把原来的泡沫吹大,货币政策仍然坚持中性、稳健。

我看有的企业还是比较聪明,知道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再恢复,所以进行自我调整,开始大量变现自己的资产。真正防风险就必须坚持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过去那种高负债、高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能维系了。

另外一个政策,就是宏观审慎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叫顺周期理论,什么叫顺周期理论?就是当经济发展顺周期的时候,非常顺利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忽视风险,盲目扩张,最后导致杠杆率非常高,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引爆金融风险,所以顺周期必须去杠杆,逆周期才加杠杆。中国人对这个很关注,因为我们顺周期40年了,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没有风险意识,盲从扩张,盲目加杠杆,结果导致杠杆率太高了,我们的杠杆率是GDP总量的250%。去年我们的GDP总量82万亿,杠杆率远远超过红色警戒线。中国现在必须坚持去杠杆,去杠杆这个抉择绝不会动摇。

宏观审慎的第二个要点,要在市场之间打隔断,这个市场生病了不能传染给另外一个市场。

举个例子,如果突然房价暴跌,没有隔断的话,就会传染给银行、实体经济,金融风险就会爆发,如果有隔断的话,不能传染就不会演变成金融风险。打隔断的有效办法就是调整房产抵押和土地抵押政策,住房抵押今年原则上银行不接受住房抵押。现在原则上土地抵押也很难,因为凡是用债权方式买的地都没有抵押资格,土地抵押只能使用资本金买的土地才能抵押。

防范风险的第二个政策,就是控制债务,因为许多金融风险的爆发都是债务引起的,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引起的。

债务分三种,一是个人债务。去年十九大期间,当时央行行长周小川有一个报告,提出防止个人负债率过速上涨问题。个人负债率上涨首先是房贷过高,所以要控制房贷,今年最主要的对策是控制房贷,尤其是城市房贷的数量超过当地储蓄数量总值的,要更加收缩 。

第二种债务,企业债务。现在我们企业负债是GDP总量的160%,远远超超过红色警戒线,我们发现,主要是国有企业负债率太高,控制债务的主要方向是国有企业。

第三种债务,政府债务。现在看来中央政府负债率不高,因为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每年赤字的数量都没有超过当年GDP总量的3%,只要坚持这个原则一般负债率不会高。而地方政府从账面看好像不高,但实际很高,主要因为潜在债务太高。

第三条政策,治理金融乱象。如果不治理金融乱象,一定会引爆金融风险,所以治理金融乱象,是今年的重点。

这一次治理金融乱象,首要就是新技术乱象,主要涉及两个技术,一个是互联网技术,一个是区块链技术,这两种技术经营之后产生的许多现象,究竟是乱象还是方向,一下子搞不清楚,今年要对这些问题从法律上做一个清晰说明。

其次改革方向是对的,但是配套没跟上,准入条件没有搞好,所以出现了乱象。

总体来讲,目前我们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的对策是这三条,一是控制好两个政策,二是控制债务,三是治理金融乱象。

未来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第一,全球化和全方位开放,这是中国下一步的重要增长点。

第三次全球化的特征,是全球配置资源,技术、资本在全球的配置。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条件下,中国必须全方位开放,什么叫全方位开放?我们过去开放的时候经常讲两句话,一个叫扩大出口,一个叫吸引外资,这种开放实际是搭别人便车的,我们搭便车搭了近40年,再搭下去实在不好办。全方位开放,就是既搭别人便车,也让别人搭我们便车。

我们有两个便车别人可以搭,一个物质产品市场,建立市场准入,降低关税。关税一旦大幅度降低,大量好产品进入中国,价格就会降低,全方位开放物质产品市场,从消费上带动中国,也从供给水平上提升中国。另外一个,开放服务业市场。金融、教育、医疗等等全面开放。

第二个,能给别人搭的便车,是巨大的过剩资本。中国改革开放40年形成了巨大的过剩资本,我们的资本要找出口,中国不单要吸引外资,中国资本还要走出去,加大对外投资。

中国如果坚持这种全方位开放,让别人搭我们便车,巨大的国内市场,巨大的过剩资本,中国将成为发达国家的运转平台,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平台。

所以未来的开放条件,关税不是主要问题了,可能基础设施、供应链是最主要的,只要有很强的供应链就能得以发展,供应链可能成为最终话题。而供应链背后是基础设施,所以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际对供应链的形成、发展创造基础。所以中国之所以坚持全球化,把人类社会推向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置资源,我们叫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得以发展、世界得以发展。

第二个增长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去推动中国发展的有三个产业:传统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产业,这三个产业实际上都很难继续支持中国发展,所以搞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的是寻找新的支撑发展的产业,这是我们的重点,也是我们的机会。

未来支持中国发展的产业可能三个,我们要大力发展。

一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将支持中国的巨大发展。

这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八个要点,第一是新能源,第二是新材料,第三是生命工程,第四是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第五是节能环保,第六是新能源汽车,第七是人工智能,第八是高端装备制造。这八个要点我们统称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因为未来它对我们增长将有巨大贡献。

另外,加大国产力量对战略产业发展的推动,比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是我们的重要方向,未来人类社会不仅在生产领域,而且在消费领域都讲人工智能。现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了,障碍是法律问题,它把小孩打了谁负责任?我估计人工智能在消费生产领域将全面开始,所以要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资,而且借助现在的四大民营企业平台,加大推动。第一,阿里巴巴,重点智慧城市;第二,腾讯,重点是医疗影像;第三,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第四,科大讯飞,语音人工智能。

第二,服务业。

服务业在中国有巨大空间,现在中国接近14亿人口,要加大服务业发展,让服务业带动增长。美国现在每年新增长的部分服务业贡献70%以上,我们国家去年服务业推动中国消费的贡献超过投资贡献,这是我们第一次出现消费的贡献超过投资贡献,背后原因是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分为四大类,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精神服务业(文化产业),这四大类服务业在中国要全面推动,大力发展,未来中国服务业可能将不断有外资介入。文化产业去年给我们提供GDP总量13万亿,未来有非常大的前景,所以中国将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一旦搞好,每年提供GDP总量在40万亿以上。

第三,现代制造业。

现代制造业将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制造业分两种,一种叫传统制造业,一种叫现代制造业。怎么划分?不是谁现代、谁不现代,而是按照他们生产产业来划分。生产私人产品的,吃穿用住类都属于传统产业,生产公共产品的叫现代制造业,我们国家现在私人产品严重过剩,传统制造业很难继续推动我们增长,但是中国公共产品严重短缺,所以生产公共产品的现代制造业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发展产业,要大力发展。

现在定了五个重点,第一,航天器制造与航空器制造。第二,高铁装备制造,我们是世界四大高铁生产商之一,最近日本跟中国提出来,中日之间要把竞争关系变为协作关系,我们可以联合起来开发第三方市场。第三,核电装备制造,中国已经完成了三代技术或四代技术,而且,我们国家准备把新能源的重点放在核电上。第四,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耗电量最低,速度最快,中国准备用它改造中国电网。第五,现代船舶制造与海洋装备制造。

中国现代制造业的五个重点一旦启动起来,将吸纳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进来。我们研究过中国的现代制造业,未来给我们带来GDP总量每年最少在35万亿以上。

中国这次如果结构调整能够完成的话,这三个产业将取代原来的传统制造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产业,成为支持中国继续增长的新产业,所以中国目前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结构调整。

调整结构过程中会给中国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所以建议大家要关注这场结构调整。这场结构调整估计持续五到十年时间,基本代表中国的增长,不断更换新的动力,所以我们叫“新旧动能转换”。

我估计,中国一旦完成这次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将进入中高端结构,中国可能摆脱现在所谓金融风险的压力,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完成进一步增长。所以建议大家要关注这次增长,在这次结构调整中寻找新的定位和新的接入点。

目前讨论来看,新的增长点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一个是全球化和全方位开放,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未来的走势和重点分析,风险在哪里,增长点在哪里,对于决策来讲,最关心的就是这两个问题。

(本文为 5月18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导,后EMBA教授魏杰围绕决策层最关心的两大问题,为后EMBA企业家讲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对策研究》。 )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消费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大消费行业的市场发展和公司动向,擅长深度调查报道、高端人物专访和产业剖析。
线索请联系:zhengyux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