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舆论漩涡 腾讯又到了反思时刻?

冯庆艳2018-05-30 16:1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冯庆艳/文 腾讯3000万投资的“差评”引发的自媒体抵触情绪反弹事件,终于在5月28日以科技自媒体“差评”主动退还腾讯投资的声明暂告一段落,但此事与近期围绕腾讯的非议一起,注定将成为腾讯未来长期的思考命题。

这是由“差评”是否洗稿引发的一场3000万投资泡汤的“血案”,当然“血案”这个字眼合适的对象只限于科技自媒体“差评”,对于至今累计投资在千亿元规模的腾讯来说,简直是不值一提,但如此小的一桩case,却引来腾讯公关总监张军朋友圈回复、腾讯官方微信号声明,这还不够,甚至惊动了此前对此case并不知情的马化腾,他朋友圈回应称“……我们会负责任解决好。”

与腾讯相比,“差评”犹如大象面前的蚂蚁,与之相似体量的还有对腾讯这次投资强烈不满的自媒体们,但为何此次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反响?这似乎仅是舆论的连锁反应的一环,因为近期腾讯确实遭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非议。

其一,腾讯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近年来,腾讯崇尚以投资方式结交盟友,按照马化腾的说法就是“腾讯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但总有腾讯结交不了的盟友,竞争业态颇为相似的企业似乎注定与腾讯成为“对手”,腾讯与今日头条旗下抖音、西瓜视频等近日摩擦不断,甚至引发法院诉讼、马化腾和张一鸣朋友圈互怼这样的事件,外界好事者纷纷将两者的商业竞争范畴的过激行为,比喻为“流量王者”和“流量新秀”的对决。

目前笔者观察,一系列事件中,今日头条多以弱者、创新者、开放者的姿态自居,这可能造成的结果之一是,弱化腾讯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创新和开放的亲民形象,甚至某些方面会将其趋向垄断者、封闭者、傲慢者的形象,让那个曾在8年前互联网圈史诗级的“3Q大战”里的腾讯形象在大众眼中复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面向用户(to c)的互联网领域显然也符合这一言论,一旦腾讯再一次给大众2010年的那种印象,对于腾讯来说显然极为不利。不过这只是来自竞争对手的考验,说起来,两者目前的事态并不足以给腾讯类似3Q大战时的重击。但并不代表腾讯不需要反思。

其二,相比于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外,来自舆论界的质疑声音,更需要腾讯的警觉和反思。一篇出自自媒体乱翻书的名为《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近日引发外界热议,这篇文章对腾讯主营业务、流量和资本、投行思维、流量和用户、与竞争对手的竞争、组织架构和创新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认为此时的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腾讯没有梦想”。在此之前,来自舆论界的的如此振聋发聩的质疑声音,可以说距离这一次有7年左右,2011年时代周报发表了《失控的腾讯帝国》、2010年《计算机世界》发表了《~~的腾讯》。

其三,腾讯投资科技自媒体“差评”,引发依托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些自媒体的强烈抗议,这些自媒体发布质疑腾讯投资失误的文章字眼颇为辛辣犀利,由于此前的两大“舆论”事件,此次腾讯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和足够的诚意,可见的是,马化腾朋友圈及时回应以及腾讯官方声明、腾讯公关总监张军朋友圈回应,并且以极快的速度让“差评”自动退还腾讯投资。这可谓是腾讯在反思自身的一个侧面佐证了。

不过,腾讯仍需反思的是,“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开放姿态下,缘何近期仍然有来自竞争对手、舆论、下游合作伙伴等不少的质疑声音,是否多年来赶上互联网大潮红利和拿到移动互联网第一大门票(主要是微信的诞生和发展)的腾讯,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让其忽视了一些务虚层面的问题,比如“一厢情愿或两厢情愿”与“一厢情愿和两厢情愿以及多厢情愿”之间的差别,这里的“一、两、多”这三个字,不仅仅包括腾讯、竞争对手、投资者、合作伙伴、舆论界更包括普罗大众。另外,作为拥有10亿以上微信月活用户等的如此大体量的互联网企业,腾讯面对的显然是更严格的监督,这也需要腾讯时刻反思,值得庆幸的是,总有一些质疑声音在腾讯稍显放纵之时出现,帮助其矫正自身的行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TMT新闻部主任
关注TMT(科技/媒体/电信)领域的重大事件。擅长调查、深度及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