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A股IPO发行数大跌 独角兽或将提振市场

郑淯心2018-06-20 11:3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淯心 实习记者 肖娅斓 进入2018年,A股发行速度并没有跟上去年的节奏。6月19日,德勤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6月30日,中国内地发行63只新股,融资金额为931亿元,较2017年上半年同比下跌74%和26%。相对应IPO的冷清,CDR则是上半年的热词,下半年回归A股的独角兽或将提振市场。 

A股上半年IPO发行数下跌74%

2017年,对于IPO企业来说是喜忧差半的一年。

发行速度提升,在审企业数量从2017年1月底的675家下降到12月底的519家,上会企业平均排队时间从1月份的1.76年下降到12月份的1.31年,IPO“堰塞湖”现象得到缓解。

尽管在日趋严格的过会要求下,全年479家IPO首发上会,其中380家顺利上会通过,86家上会被否,8家取消审核,6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为79.3%,刷新历史以来年度最高水平。

进入2018年,A股IPO发行速度相比去年呈缓慢的势头。

6月19日,据德勤最新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6月30日,中国内地发行63只新股,融资金额为931亿元,较2017年上半年同比下跌74%和26%。

德勤中国华北区审计及鉴证合伙人黄天义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相比去年,2018年IPO审核发行速度继续放缓。据公开报道,2017年审结企业达550家左右,审核周期维持在6到7个月。今年6月,各家券商投行收到监管部门下发的最新IPO审核指引,51条标准总体要求坚决杜绝带病申报的情况,并且未来将再根据最新财务指标劝退一批企业,进一步加快拟上市企业的上市节奏,实现申报到发行6个月的目标。在政策导向下,瑕疵企业将陆续退出,优质企业的审核速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在此影响下,今年在发审会上被否的企业已达成42家,否决率为39%,明显高于2017年全年否决率18%,加上待表决、暂缓表决、取消审核等情况,发审会通过率仅为52%。

此外,受历史原因造成的IPO融资压力,金融监管部门持续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影响,中国内地A股市场存量资金少。并且受近期国际市场上美联储加息,美元居于强势地位,美国与多国展开贸易战等不利消息影响,IPO市场数据下跌已是必然趋势。

预计第三季度将迎来第一支CDR发行

今年3月15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幕会时表示,很快推出的CDR是解决两地的法律、两地监管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已上市、海外退市企业回归A股上市。

A股的独角兽概念风起,即便是参与独角兽投资的上市公司也迎来了股价的飙涨。一股热流正在财富市场涌动:财富管理领域的人士,发力面向高净值人群,推荐购买独角兽的股权,游说他们配置这些公司的股权,作为个人资产配置的一个方面。被兜售的独角兽中,小米、滴滴、爱奇艺、京东金融等榜上有名。

6月6日,中国证监会连续发9份文件,说明中国存托凭证(以下称CDR)的发行与交易、上市监管工作、信息披露、CDR招股书的内容与格式指引等,意味着监管部门为创新企业回归A股扫清了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上的障碍,再次优化市场环境。

小米本来有望成为第一只发行CDR的股票。在原定上会审核当天,小米集团于19日早间宣布,决定分步实施在香港和境内的上市计划,将先在香港发行上市之后,再择机通过发行CDR的方式在境内上市。为此,小米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推迟召开发审会,终结了从申报到审核12天的最快纪录。

随后证监会回应称尊重小米集团的选择,宣布取消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88次发审委会议对该公司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

尽管如此,此次CDR发行是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发行制度改革措施之一。黄天义认为,CDR政策是对A股IPO制度的重要完善和补充。虽然对试点企业单独排队审核速度较快,但在审核的严格程度上较一般IPO企业要求更高。一般IPO企业只要自身质量过硬,并不会影响其上市的审批。第一批通过发行CDR回归A股的将是质量较高、规模较大且在相关新兴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公司,例如BAT。

由于可以满足发行股票或CDR要求的创新企业数量有限,而上巿审核继续从严,德勤预计,2018年下半年,内地新股发行活动将与上半年相一致。全年大约会有120-160家企业上巿融资1,700-2,000亿元人民币。目前已通过发审会的26家企业正轮候上市。按照今年上半年的审批、发行速度,预计今年第三季度能完全消化。中小规模的制造和科技行业以及消费行业会在发行数量上处于领先。

德勤预计,第三季度将迎来第一支CDR发行,将带来提振市场的作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消费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大消费行业的市场发展和公司动向,擅长深度调查报道、高端人物专访和产业剖析。
线索请联系:zhengyux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