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刷盘子到刷手机,留学正在褪去“苦”味儿

肖畅2018-06-25 11:0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肖畅/文  上周末,全国各地陆续可以查高考成绩了。高考之后,有学生将走进心仪已久的大学,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步入社会,当然,还有一些人会选择打起背包出国做留学生。就在我的身边,也已经有不少亲友的小孩在准备出国。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40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相比于老一辈留学生,如今海外创业的留学生已经不再重复老一辈的老三篇,也即开餐馆、当导游、做美容。

如今,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上做文章,从“刷盘子”勤工俭学到“刷手机”改变人生,他们正成为一代“海创邦”,这估计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他们也为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留学史,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

40年前,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政府也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鼓励年轻人出国留学。40年来,中国的留学生大军将世界各领域的科技、思想、文化带回中国,使中国以更快的步伐追赶世界;他们也如同中国向世界延伸的触角,使中国在全球范围广泛扩散知识经济圈,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

的确,留学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早已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留学的悲情色彩也好,光环也好,都在减退。伴随着中国崛起的趋势,留学日益变成纯粹个人化的教育选择,中国的留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留学”在中国人的字眼里,开始多了文化交流的意味,这种交流是双向的。

眼下,一个“海归”说着地道的伦敦腔,已经不觉得有多时髦。因为他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老外会说中国话。所以,在新一代或者千禧一代留学生眼里,已经不再是完全向人学习的落后者姿态,更多体现着平和、乐观与自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上一辈的记忆里,留学生的生活是“刷盘子”“勤工俭学”,今天呢,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海外走出人生创业第一步。刷支付宝、网购、骑共享单车等,这些中国人早习以为常的科技应用,在许多欧美国家还是空白领域,留学生们把这些中国经验带到国外,也让外国人“长了见识”。

不少中国留学生创业并非从零起步,而是扮演着牵线搭桥的角色,从中国移动互联网出发,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开道,帮助当地企业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过去我们常说的是“中国版”某某某,现在,“美国版”“德国版”的中国科技应用、产品、元素开始风靡,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不只是“made in china”。这是一幅“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全球图景,它的背后不仅有技术上的中西融合,也有观念上的中西会通。

回顾历史,1847年,西方传教士勃朗牧师返回美国,临行前他带走了三个中国年轻人前往美国留学,其中之一便是容闳。在后来的史书上,容闳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一部中国留学史,由此翻开第一页。

170多年来,无数有志中国青年抱着改变国家命运的希望,走出了国门,而他们所面临的,是文化冲突,是远隔千山万水的孤独,以及各种歧视;甚至有一段艰难的时间,他们的身后是国土沦丧、山河破碎。长久以来,“留学”在中国人的字眼里,意味着向西方学习,一代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负笈求学经历,集中展现了这个民族追赶世界的渴望。

如今,步入创新驱动时代的中国,在一些领域,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从参与游戏变成游戏规则制定者。多年以前,人们眼中的中国科技就是山寨、模仿,现在,许多中国企业开始对标国际一流,不乏一些企业在创新上已经“进入无人区”。今天,走出国门的留学生大军,见证数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巨变,他们将自己所熟悉的无现金支付、网上线下购物、打车骑车带到世界各地,也是将今天中国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带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中国范”借着这些年轻人走出国门,为老外追捧。

海创邦只是新时代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度融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会越来越多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当然,我们也并不能仅仅满足于技术上的创新,还要在现代化观念、思想等方面,多与其他国家交流,加强彼此的了解与互通。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