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我们该补的通识课

陈志武2018-07-09 16:40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金融其实很简单》序言

对于很多人来说,金融似乎太高大上,是一个搞不懂的谜;对于其他人来说,金融只是一门钱的生意,所以是一个很现实、低俗的事。就像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也就是君子立身行事应以道义为本,道义价值重于物质利益,不要动不动就谈钱!

现代金融在鸦片战争之后进入中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整个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是细看之下,很难说人们对金融的认知完全到位。最为典型的是A股市场。虽然我们的股市于1872年就开始,至今已建设了近一个半世纪,但似乎也没几个人对其满意,尤其是股民,更没太多好话可说。到近几年,更是出现“互联网金融”、“虚拟货币”、“区块链金融”等一波一波的新名词、新热点,从监管层到业界、到普通大众,都被搞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结果只能是投机四起,让许多无辜大众受骗受损。为什么这个社会办不好股市、顶不住金融炒作呢?在根子上,还是因为金融通识教育太少。

以前,高中侧重数理化、大学偏重理工,注定中国经济只能靠投资驱动,经济结构必然以工业制造为重心,同时,品牌建设被看淡,服务创新被忽视,金融发展就更是乏力。在1970年代之前,美国的教育内容与经济结构也是如此。但是,随着美国经济从工业制造转向创新驱动、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迈向80%,尤其是金融和医疗服务两者加在一起几乎占经济的半边江山,美国中学和大学教育也跟着转向通识:中学大学注重通才,而研究生阶段才着力培育专才。香港也是根据经济结构需要而设置教育结构,金融业是经济的中心,金融通识教育也因此从高中做起,最好是人人懂些金融。教育内涵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创新型中国经济需要更普及的金融通识。

那么,金融到底是什么?是为啥、为谁、为何?金融难道真的只是“用钱赚钱”的事情,没有道义价值吗?金融的社会意义在哪里?又该怎么学好、用好金融呢?——这些都是《陈志武金融通识课:金融其实很简单》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当然,这本书回答的问题,还不止于这些。

金融通识

从1986年我去耶鲁大学读金融开始,到现在,已经教金融、研究金融并从事一些金融实业三十二年。这些年里,我一直苦闷的一件事是:找不到一本适合大家学习金融、了解金融全貌的书。因为大学金融书,尤其是MBA教材,都太侧重技术性,不谈及金融的社会价值,不注重金融的“道”。更不教你如何从金融视角去理解历史、分析文化的起源,而一般经济学教材又对金融谈得太少。所以,我一直想写一本这样的书,开一门适合国人学习金融的课,这门课会避免抽象的理论和数学模型,以通俗语言讲解金融的逻辑。而在2017年,正好喜马拉雅FM找我开一门这样的音频课,于是,就有了这门为期一年的金融课程。目前这本书《陈志武金融通识课:金融其实很简单》,就是基于该课程的前半部分,并补充了延伸阅读和参考文献。

这本书综合概括了过去三十余年我对金融的学习与认知。你会学习到:金融的核心任务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跨期价值交换问题。比如,张三今天把10万元借给李四用,同时李四承诺一年后还本并付利息10%,这样,张三牺牲今天的钱以换得未来的收益,而李四要牺牲未来的收益,但今天先用上这10万;还有你可能知道的股票投资、基金、债券、保险等等,这些都是交易两方跨越不同时间点做价值交换。尽管金融要解决的问题看似这么简单,但具体做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应用场景也五花八门,原因在于:这些跨期交换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跨期承诺(intertemporal commitment),而跨期承诺是人类社会最难解决的挑战!万一李四跑掉了怎么办?或者人不跑,但一年后李四有钱却不愿意还,或者干脆就没钱了,那怎么办呢?

一旦你用这个角度看待金融,你就能理解,在金融市场出现之前,人类做了很多文化和社会组织创新,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跨期承诺的挑战,提升人与人之间跨期交换的安全度。比如,“养子防老”就是一种金融安排,让儿子作为父母防患未然与养老保障的载体,儿子小时父母在其身上投资、供他读书,等儿子长大了必须回报父母,所以,父母跟儿子之间在作跨期交换。虽然我们不用金融的术语来表述这种传统的人格化安排,但其功用实效跟金融产品一样。可是,这种养子防老安排是否靠得住呢?这就需要孝道等“三纲五常”道德伦理,去约束每个儿子的行为,保证他不会“跑路”逃债,这就是为什么儒家对“不孝”历来就是“零容忍”。

因此,在这里你会学习到,传统习俗、迷信、宗教,包括爱情、婚姻、家庭、礼尚往来以及儒家、基督教等文化的背后,其实含有丰富的金融逻辑。也就是说,许多文化内涵实际上是因为金融市场缺失而生的,是为了解决本来应该由金融解决的一些问题而来的。当然,这也意味着,一旦金融市场发达了,许多传统文化内涵就会变得多余,就需要改变。看完这本书,你会理解为什么金融不仅解放个人、给你带来自由,而且也迫使儒家文化转型。

财富既是过去,也更是未来

当然,这本书的许多章节集中在不同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理财话题上,让你先了解这些市场,然后学会怎么用金融为你服务。

巴菲特说:“如果到四五十岁,你还不能在睡觉的时候也赚钱,你就太失败了!”

他这话抓中要害,刺痛很多人!但,你或许还来得及实现这个境界,关键是要搞懂现代金融和现代商业。那么,该如何理解巴菲特的这句话呢?之前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我是从过去的体制角度回答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的问题,而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告诉你:如果你只是靠月工资,没有投资、没有财产性收入,那么,你就很难富有!因为资产、股权可以24小时赚钱。他讲的是“无产不富“的简单道理。我跟女儿说,年轻时期重点是培植人力资本,学习知识、积累技能,中年时期重点把人力资本转换成金融资本,到50岁后就主要靠金融资本的投资回报生活。——这也是为什么不管你是学生、老师,还是医生、护士、工程师、官员、文艺工作者,不管你的职业和身份是什么,你都应该学习金融、熟悉金融,了解如何利用金融管理自己的一生,帮你创业、把自己公司做大做强,也让金融帮你优化商业模式、实现人生梦想!

勤劳是美德,我们也习惯于以勤劳而自豪。所以,父母和长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要有一份硬本事,要专注自己的职业,再加以勤劳,你就会富有,就会成功!

但是,现在你知道,即使你是律师、医生、教师或科学家,即使你是职场上的佼佼者,哪怕你一小时收入500元,一周2万元,你一年下来的总收入104万。这虽然算高收入,比年薪12万高多了。但是,按照现在房地产价格,在北京买一套100平米房子,可能需要800万!因此,百万年收入很难说太富有。硬工资可以使你日子过得好,但是富不起来。

无论你每天、每月收入多少,只要是按劳动时间乘以单位时间工资来计算你的收入,你就难以超越小康太多。道理在于,你跟别人一样,一天只有24小时,一年只有365天,一辈子工作的时间就几十年。看着钟头苦干,不是致富的理想道路。你还要有投资收入,财产性收入。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奇迹,现在中国财富多了。但是,如果你搞不懂为什么财富多了,也搞不懂今天财富的内涵是什么,那些财富照样跟你不沾边。你知道,在没有金融市场的传统社会里,财富是一个狭义的东西,只是过去剩余收入的累积、过去资产的集合,所以量少。

但是,如今有了金融市场之后,财富不再只是过去剩余收入的累积,而更重要的是也包括了未来收入的贴现值。也就是说,今天说到的财富是过去收入和未来收入之和。而之所以能够把未来预期收入也包括在今天可以花、可以再投资的财富里,完全是因为有了资本市场!

马化腾身价超过2000亿——这是过去的中国人难以想象到的天文数量级,也可能跟你我的关系不大。但是,他和其他创业者的财富不只是过去收入的累计,而是他们公司未来收入的体现。

既然未来收入能以这种方式变成今天的财富,那么,财富量当然就多了,因为未来几乎是无限的!

可是,也正因为未来是无限的,这就提供了太多的想象空间,金融泡沫、资产泡沫、财富泡沫就难以避免,金融危机和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会时有发生。对你来说,学会正确利用金融帮你做事,就非常关键,否则,就容易造成尴尬的局面:金融市场平时没让你赚钱,危机的时候却带给你一大堆损失。

你可能会说:“马化腾、王健林都是靠创业而成为亿万富翁的,金融对他们当然有用。可是,我就喜欢做工程师,今后不会去创业。那金融对我有什么用呢?”对于工薪阶层的你,不仅要有资产、要有金融投资,而且要搞懂不同商业模式的差异、运营好自己的投资,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以美国经历为例,如果以1925年底作为起点、2014年底作为终点,假定当初你有一万美元做投资,而且每年利息和分红都重新投入同样的金融产品,那么,这89年里,如果一直把钱投在短期美国国债里,到2014年底就成了21万美元;而如果一直投资小公司股票亦即小盘股,到最近你会有2亿7千多万美元!所以,不同的投资安排,收益千差万别,风险和其它指标也大为不同。不管你从事的职业是什么,都应该学习金融逻辑、把控好财富投资。

这本书带你走进金融世界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金融,这本书会带你走进金融。书的第一部分讨论没有金融的传统社会是如何通过文化和社会关系解决跨期价值交换,包括儒家“孔家店”的起源与发展、礼尚往来文化、迷信与保险的关系。第二部分谈论借贷市场,特别是借钱花的金融逻辑话题,梳理过去对借贷市场的误解。第三、第四部分则围绕公司金融、商业模式的问题,立足点既是从公司管理者、创业者的出发,也是从投资者的角度,让你学会如何分析、评估各种投资机会。第五部分是关于投资理财,介绍一些典型的投资类别,包括股市、房地产等。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银行,银行的起源、经营和监管挑战,为什么金融危机容易发生,中央银行是干啥的,银行监管的逻辑又是什么,等等。

即使你学过金融、从事金融职业,甚至是金融监管者,那么,你可能也只熟悉金融的技术性细节,不一定了解你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价值。这些年经常有年轻人跟我讲:“我在金融行业工作,赚不少钱,但我觉得没给社会做贡献!“如果是这样,我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补一堂金融与社会的课,让你借助金融理解风俗、文化与社会的历史演变。书的内容组织上,尽量做到各章节相对独立可读,所以,你可以根据兴趣和已有的知识去选择阅读。当然,效果最好的方式是从头到尾顺着读。

考虑到中学和大学一般都没有金融通识课程,更没有通俗的金融教材,我希望这本书能作为中学生、大学生的入门课。不管你修的专业是什么,本书的内容不会有技术上的难度,但是会让你掌握到金融的逻辑。

你可能是学生,也可能进入了事业的中年,或者已经成功地退休,在管理自己的投资,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应该了解金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掌握现代理财和致富模式,让自己有财产性收入。创业是超越小康的路径,但不是唯一路径,金融投资也可以实现财富梦。

(作者为耶鲁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

 

耶鲁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