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51亿元国产MINI敲定 长城宝马合资刺激长城股价大涨

张煦2018-07-11 11:31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煦 受到与宝马集团合资信息刺激,7月11日,长城汽车(601633.SH)开盘便逼近涨停;在港股市场上,长城汽车(02333.HK)早间表现也呈逆市上升状态,涨幅2.64%。截止经济观察网记者发稿时,上证指数下跌1.68%,深沉成指下跌1.91%。

此前一天的7月10日,在中国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宝马集团与长城汽车签署了合资协议,双方将在中国成立一家名为“光束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该公司除了生产MINI电动车之外,还将为长城汽车生产电动车产品。该公司将落户江苏省,并在当地建立一个全新生产基地。新公司的成立须得到中国相关部门批准,并完成企业登记手续。

长城汽车于北京时间7月10日晚间发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宝马(荷兰)控股公司签署合资经营合同的公告”称,长城汽车和宝马控股各持股50%。合资公司投资总额51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7亿元。“公司和宝马控股对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额均为8.5亿元,投资总额的其余投资金额由合资公司自筹,合资公司标准产能预计为16万辆。”

合资协议由长城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魏建军与宝马集团研发董事傅乐希(Klaus Fröhlich)共同签署。傅乐希表示:“通过合作,我们可以迅速扩大生产,提高效率,应对紧凑型电动车领域激烈的竞争。”而魏建军则表示:“长城汽车和宝马集团共同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通过强强联手,我们的合资企业将加快电动汽车的推进步伐。”

宝马与长城早在2016年4月18日就已经签署了关于探讨和开发纯电动汽车和传统动力汽车可行性的保密协议,并在2017年2月21日又签署了关于对MINI品牌汽车合作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评估的协议。今年2月23日,长城与宝马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当时透露出的信息是,宝马与长城新合资公司将生产MINI纯电动车。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生产基地将落户常州金坛区东城街道,整个项目占地面积1700亩左右。

在业内看来,成立合资公司,对于长城汽车而言,不仅可以获得与国际豪华车品牌合作的机会以弥补和保时捷失之交臂的遗憾,还可以进一步解决迫在眉睫的燃油限值和新能源积分难题;而宝马则可以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加强电动车战略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并将MINI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扩张推进一个新的台阶。

2017年,中国已经成为MINI品牌全球第四大市场,约3.5万辆MINI汽车交付给中国消费者。由于销量下滑严重,宝马在2017年就表示正在考虑将MINI品牌全盘电动化。据悉,在英国,MINI品牌在牛津的工厂将于明年开始生产首款纯电动MINI汽车。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而在宝马集团的“全新第一战略”(Strategy NUMBER ONE > NEXT)中,MINI品牌战略性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必须实现在中国生产纯电动MINI汽车。此番通过与长城进行合作,宝马可以顺利地降低MINI电动化的成本,在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占得先机。

与宝马一样,此前的2017年9月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蔡澈博士(Dieter Zetsche)宣布,到2020年戴姆勒旗下的个性车品牌smart将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实现全系车型的电动化,而其余地区也将紧随其后。smart将成为一个专注于电动车的品牌。“这将是全球第一个全部实现电动车化的汽车品牌。”蔡澈表示。而MINI如果电动化,将成为smart之后第二个全面电动化的品牌。

实际上,不论是smart还是MINI的电动化,都是汽车集团转型的一部分。按照戴姆勒集团和宝马集团的规划,smart和MINI品牌都将成为集团在进行“新出行方式”上的探路者。

对于此次合作,不论是宝马和长城此前都比较谨慎和低调,以免“刺激”现有的合作伙伴华晨汽车。此前,宝马也不断强调华晨集团是其BMW品牌在华的唯一合作伙伴。对于新合资公司的成立,宝马集团明确表示,未来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与现有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不会为新合资企业未来生产的MINI电动车兴建新的销售和服务渠道。而合资企业将主要专注于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采购工作。

在长城与宝马签署合资合同前一天,宝马集团刚刚在中德双方总理的见证下,与华晨集团签署了新的框架性协议,包括在华提升整车产能、宝马在沈阳的投资将持续增加;2020年,BMW品牌核心产品系列的首款纯电动汽车BMW iX3将于沈阳投产并出口全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部记者
长期关注智能汽车、共享驾乘、新能源等未来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变化;关注汽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的上市公司新闻。对汽车企业的全球动态、战略变化、品牌传播,有较为敏锐的洞察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