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台达样本:融合技术、升级人才

2018-07-31 11:33

7月26日,第五届“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在苏州吴江落幕,厦门大学双子座队作品DELTA Gemini和上海交通大学Magic Control队作品智能码头集装箱物流获得大赛特等奖。

台达创办人暨荣誉董事长郑崇华在现场表示,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在制造领域,随着智能制造的提出及推进,人才匮乏问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制约严重。“台达杯”的举办正是为突破人才发展瓶颈推出的,希望经由台达智能制造发展理念、技术,与产学研合作挖掘及培养更多的“智造”人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1533007774

第五届“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在台达吴江生产基地举行,74支队伍参加最终决赛

 智能制造:破与立

从电源及元器件生产起家的台达集团(下称“台达”),40多年来始终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积极实践和储备,近年来更是调整发展战略,聚焦智能制造。台达于2016年提出Delta Smart Manufacturing(DSM,台达智能制造),将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应用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在制造过程中进行感知、分析、推理、决策与控制,实现对产品需求的动态响应,新产品的迅速开发以及对生产和供应链网络实时优化的制造活动。通过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升级,由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台达机电事业群 智能制造业务全球总监 李逢堉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

纵观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不难发现,智能制造的关键即信息化(IT)与工业化(OT)技术的融合。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企业创新不再局限于常规路径的行业内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融合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设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打破传统路径依赖,破解制造业发展瓶颈制约。

李逢堉说,DSM在体现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过程中,广泛应用台达的伺服马达、传感器、CNC数控系统、可编程控制器(PLC)、机器人、仪器仪表等设备,透过工业物联网实时读取设备或工艺过程所产生的数据,运用制造执行系统集中管理,提供透明化与可视化的生产管理的车间实时信息,并从汇集的大数据中进行萃炼、分析等手法找出消除浪费、改善稼动、提升质量等关键技术突破。

然而“真正要做到智能化的挑战很高,最大的影响是生产形态的调整。以前动辄百万订单起跳,现在要往少量多样、弹性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 李逢堉说,依托自身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台达具备从最底层智能设备到最上层制造管理系统的整合能力,并且已经为光电、芯片、电子、金属配件等行业企业提供完整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在台达吴江生产基地,正在进行工厂改造,建立了一条“智能制造示范线”,能够单线生产138种产品。这条示范线由台达智能设备以及机器人工作站组成,串联制造执行、下单系统、生产设备管理平台等,根据客户订单实现少量多样,混线生产。

李逢堉介绍,产线人数从2015年的42人降至今年5人,人力资本下降了88%。而产能则上升了40%。“以前是许多人管理一条产线,以后就是一个人管理多条产线。未来,台达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将真正实现‘关灯工厂’。”

“3I”体系突破人才瓶颈

要实现IT与OT的融合,除了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突破人才制约的瓶颈。

“当前,人才的问题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跟不上。具备创新思维以及实操经验的知识型、技术型的复合人才是企业争抢的目标。” 李逢堉表示,在人才培养上,台达具有超前的规划,把智能制造人才添加进整体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里,让其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台达希望透过台达自动化大赛的举办能够发现更多人才。事实上自2014年举办以来,台达经过二到三年的长期观察追踪,已经录取了超过30名参赛选手。

李逢堉介绍,台达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的是具有颠覆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即3I人才(innovation,imagination,integration)。“台达杯”的举办就是这一理论的落地。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想创意与台达的产品相结合,架构一个更好的自动化的产品,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据介绍,此次大赛共有111所院校164支队伍报名,其中有71所院校74支队伍进入决赛,包含了7支台湾高校队伍、3支泰国高校队伍、3支印度高校队伍和2支越南高校队伍。通过评审组考察打分16支队伍进入争霸赛环节,比预计增加了一支。

观察参赛队伍的差异,李逢堉认为,从五届“台达杯”的发展来看,不同地区的选手具备不同的思维。海外的学生比较重视local需求并提出方案,台湾地区的学生比较重视自动化生产的改造,而大陆的学生更重创意,包括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比如,南京晓庄学院的“智能饮品服务一体机”采用线上、线下支付的手段,实现自动贩卖机的现充饮品。展示学生说,也可以考虑升级与外卖公司合作增加可用性。

李逢堉还谈到,在作品表现上,从单机系统向产线设计的转变十分显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应用越来越多,同时学生在作品创意、设计上都有很大提高。李逢堉相信,“他们在步入职场后,都会成为制造领域出色的人才。”

专家评审团对本届大赛的作品给出的评语是: “质量更加突出,尤其在方案的完整性、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放眼未来,智能制造绝对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石。面向近期和远期目标,企业需要明确智能制造既是技术的创新也是知识分享驱动的人才升级,以此层次分明地解决传统制造业的迭代更新难题。

邓晓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