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芯“朋友圈”风波后表现各异:有噤声的,有喊冤的,有力挺的……

钱玉娟2018-08-21 11:03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钱玉娟 任晓宁 8月21日,红芯事件风波仍未彻底平复,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红芯事件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以及领域内的专家,尽可能多地溯源事件发生背后的真相。

红芯

8月17日,红芯官方微信号推送了《红芯致歉信》称,红芯在近期的融资宣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给公众带来了误导,“这一点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确实做错了,在此郑重地向大家道歉。”其次,红芯还就浏览器内核加以解释“Redcore是基于国际通用的开源Chromium内核架构进行的改造和创新,这一点红芯前期宣传中没有明确提及,误导部分读者认为其从零开始研发了浏览器内核。”

“被牵扯进的主角”谷歌

外界质疑红芯浏览器套壳谷歌Chrome,“被主角”的谷歌却至今未发声,记者多方联系谷歌官方,对方并未给予回复,接近谷歌中国的人士对记者说,谷歌对此不做回应。

红芯创始人陈本峰的“老东家”微软

陈本峰个人简介显示,2006年以微软跨国人才招聘项目从香港直接入职微软美国总部,成功发布了IE8、IE9、IE10,参与了下一代互联网标准HTML5国际标准制定以及IE中HTML5引擎的设计。全球IE 404页面开发者,曾获得微软最有价值技术专家(MVP)荣誉称号、微软最佳产品贡献奖,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优秀人才”等荣誉。

针对全球IE 404页面开发者乃至“缔造者”的说法,微软美国一位工程师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404页面开发技术应该比较简单,关键是创意。这个人可能参与了一些工作,贡献多大就不太好说了。

红芯浏览器合作伙伴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公开信息显示,“云适配”曾在2017年12月联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成立了“中科院移动应用与红芯云安全联合实验室”。对此,经济观察网记者致电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提及与红芯成立实验室的经过和后续成效时,研究所一位教授表示,“红芯不过是希望能由中科院来做背书,他们投钱来建实验室。现在回过头来看,网络信息中心多少有点被这家企业利用之嫌。”记者进一步和网络信息中心一位教授,他不想就红芯发表任何评论,而对合作成立实验室一事也避而不谈。

红芯浏览器竞争对手360公司

国内浏览器诸如360浏览器也使用了谷歌浏览器内核,当被问及红芯浏览器与360浏览器的区别,陈本峰举例说:“我们跟其它浏览器的差别就像货车与家用汽车的区别。货车和家用轿车都使用了发动机,也都是车,但在功能用途上和设计上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

360方面告诉记者,其实谷歌Chrome基于开源社区驱动的浏览器产品是有个开源协议的,鼓励第三方基于其代码进行二次开发,而且不要求二次开源。而要看一个产品是否自主研发,就要看它是否能根据最新的标准,能否及时修复漏洞,“如果做不到,证明它们消化不了2400万行的浏览器代码,出了bug不一定能修复。”

红心浏览器C轮投资机构

红芯浏览器C轮投资方包括晨兴资本、达晨创投、IDG等知名投资机构。

经济观察网联系这几家投资机构采访,这三家均不对“红芯事件”予以任何回应。

原本为红芯站台的晨兴资本创始人刘芹,在记者联系采访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缄默,并未予以任何回复。当记者第一时间与达晨创投的投资总监杨兴取得联系时,他则通过微信发来了红芯浏览器的官方声明,后又在电话中表示,“自身并未参与此企业投资过程中,征询官方后统一了口径,对此事不予评论。”而IDG公关部相关人士则告知记者不方便近期就此事进行任何回应,后续或再给出官方声明。

曾经参与红芯融资的机构合伙人

红芯事件后,曾经参与红芯融资的机构合伙人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这个项目走到这一天,感觉还是挺可惜的。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公司,他们做的是一个企业服务的入口。现在在移动办公环境下,一切企业移动办公都很不方便,举一个例子,某集团最大的问题在于系统很老了。用的是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系统,没有做移动化支持,如果他们大老板出差了,很多审批都无法在手机上完成。因为以前系统的开发商可能都不存在了,没有办法再二次开发,更没办法把他们系统搬到手机上去。”

上述机构合伙人称,这种公司移动办公很难操作:“云适配能很好地解决移动环境下这种类似问题。他们的业务都是大中型客户以及政府项目,因为这些客户存在很强的移动办公需求。从技术上看,他们对于谷歌Chrome内核的确做了很多改进,基于Chrome做了一些安全应用性和兼容性的APP,做了深度开发,要说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是可以的,要像网民说自主内核他造假,也可以。”

“我之前推荐他们项目的逻辑是,在移动办公环境下,怎样去解决移动办公便利性问题。便利性问题解决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全性,比如领导手机丢了怎么办,里面全都是审核的核心文件。所以他们后来又做了很多安全工作。他们做的这些东西对于企业来讲,价值是非常大的。因为适配的行业就是在浏览器里面。他原来就有一个企业浏览器,后来把企业浏览器改名叫红芯。因为你适配的载体,首先需要有一个APP,放到用户手机上和PC端,只有放到里面了,企业的OA、ERP、HR这些各种各样的系统需要有一个统一入口,你要把这个APP作为载体,这个APP就是一个浏览器。浏览器一直都在,只是改了个名字。”

上述机构合伙人对记者说:“红芯最大的错误就是做了一个不正当的包装,这是团队需要反省的。原来叫云适配就挺好的,干嘛要扯上红芯。”

上述机构合伙人称:“面对面沟通时,他们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至少跟我沟通过程中,他们都说清楚了自己的背景履历,高婧明确说过她是哈佛大学交流生,陈本峰也没有提过科大讯飞创始人经历。”

陈本峰中国科技大学同校师弟、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现桃李创投创始人常亮

就红芯官方融资宣传中关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标签,常亮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声——“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绝对是不妥的,这导致了舆论的失焦。”他还就红芯产品的核心价值加以评价,“基于浏览器的 SDP 整体安全解决方案(红芯隐盾),坦率地讲应该是国内领先的。”在对红芯安全解决方案白皮书进行通览后,常亮认为“料很足”,他认可红芯提供了完整全面的浏览器端企业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并在最后强调“我自己对本峰有信心,也建议他引以为鉴,抓主要矛盾,做对产品推广和宣传。”

行业专家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倪光南

就红芯宣传中的关键用词“自主可控”,经济观察网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倪光南。在他看来,红芯事件让业界对自主可控加以重视,“显然是一个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对于如何客观地、科学地评估自主可控已经产生紧迫的需求。”

倪光南指出,近来人们发现了一些“穿马甲”的行为,即把非自主可控的外国产品或服务打扮成国产自主可控,并使其混入政府采购和重要领域的事件,“要适应网信领域的特点,还需要增加属于 ‘可控性’范畴的‘自主可控测评’”。

为了防止或减少“穿马甲”这类安全风险,他强调目前在一些自主可控替代工作中正在推进“多维度测评”制度,而“关于红芯浏览器是否自主可控的争议不难通过实施第三方机构的自主可控测评得到解决”。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TMT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并报道TMT领域的重大事件,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发现前沿趋势。擅长企业模式、人物专访及行业深度报道。
重要新闻线索可联系qianyuju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