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去年补贴了4300亿,金融、钢铁、有色拿到补贴最多

程靓2018-08-21 17:41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程靓 政府向企业发放补贴是中国实现产业政策的重要抓手之一,政府究竟向企业投入了多少补贴?补贴分配给了谁?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表示,经上市公司数据估算,2017年政府向企业发放的补贴规模在数千亿级别,若取中性假设的估计值,则企业2017年所获补贴金额超过4300亿元。而有关补贴资金分配,数据显示,2017年金融、钢铁和有色等行业所获补贴金额在各行业中领跑,而休闲服务行业补贴金额垫底。

proxy

proxy

通过测算公司所获政府补助金额与补助企业的利润总额之比显示,国防军工、纺织服装、TMT、农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更深,而金融和地产行业对补贴依赖程度不高。姜超进一步指出,政府补贴分配向国有企业倾斜,在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已经较高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其资金困境。

姜超指出政府会有特定的政策或资金安排,来支持某些行业和企业,而这种“类补贴”项目事实上与直接补贴的效果相同,如央行创设的PSL助力棚改货币化安置,最终转化为地产企业的收入,事实上形成对地产行业补贴。

补贴对于行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姜超认为,补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补贴的确激励了行业的快速成长;而另一方面,如果补贴未能随着行业壮大而适时调整,则会带来产能盲目扩张、技术进步缓慢的恶果,过于依赖补贴并不可取。如光伏行业在补贴政策支持下扩张较快,17年新增装机量全球过半,但产能扩张带来的发电弃光问题也较为严重。而新能源车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在补贴带动下产销两旺,产能过剩的苗头开始出现。

近期国常会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要从三方面入手:扩大政府购买性支出、发放财政补贴、推进减税降费。

姜超说:“相比政府购买拉动需求和发放财政补贴,减税降费正向激励,积极财政最为靠谱。”

姜超进一步解释,扩大政府购买性支出能够拉动需求,但需要财政资金支持,要么通过提高税收,要么通过举债筹措。而目前企业税负已然不低、居民个税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并且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也在过快增长,扩大政府购买副作用太大;补贴可以改善企业收入,但扭曲了市场价格,在贸易摩擦加剧的当下也并不合适。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