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了热映的“一出好戏” 但你没有看到18线演员的卑微人生

田进2018-08-25 10:01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8月23日凌晨六点,北京电影制片厂旧址门口,一早便有坐在花坛石阶上等戏的人。相比于2012年,旧址未迁之前,每天至少300人等戏的场景,现在已骤减至每天20余人,更多等通告的群众演员转移到了线上微信群。

十五年前,王宝强在此一夜成名的故事被广为传播。十五年后,这个故事依旧被蹲守等戏的群众演员所提及。而紧挨着北京电影制片厂旧址的是多年来不断诞生演艺明星的北京电影学院,这两个地点,成为京城众多群众演员的追梦之地。。

追梦之路

“第一次演古装剧,衣服发型很仙女,被自己美到了。”,今年8月1日从山西来到北京后,赵阙月在微信中发布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当然,她选择屏蔽了父母。来北京一个月,作为群众演员的她已经参演过《青春斗》、《新版霍元甲》等多部电视剧。“只是所有露脸的镜头加在一起应该也不超过2分钟,并且还有一件遗憾的事情,就是从未见到过明星”。赵阙月说。

因为没有专业的模卡(请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系列图片)以及身高不足160cm,赵阙月通常只能接100-200元/天的活。距离远、连夜拍的通告不是她考虑的首要问题,一方面,至今来北京群演还未和父母提起。另一方面,一天收入除去地铁费,平均下来到手能有80元。“如果剧组不包饭可能就更少了。圈子竞争很大,十个剧组能有一个报上就不错了,每天就只能仗着年轻没白没黑的接通告,付完房租,刚好能养活自己。”赵阙月说:“而现在所做得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心中的演艺圈梦。”

从山西一所二本院校毕业后,赵阙月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而是选择了在大学期间的表演选修课上爱上的表演。赵阙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今年7月毕业后,便瞒着父母来北京做起了群众演员,现在也算是在演艺圈呆了快一个月,发觉演戏并没有那么难。“自己有舞蹈基础,劈叉下腰空翻都可以,未来发展面很广,什么都可以做。”

赵阙月的梦想是拍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惊艳所有当初看不起自己的人,只是现在剧本、经费一切未知。“当下的梦想还是挣钱吧,住上宽敞点的房子后,就能练空翻,不荒废自己的功底,现在租的房子太小了。”她说。

与赵阙月一样,今年全国各地演员专业毕业生都在源源不断地向北京涌入。8月18日,杨秀奇龙与同学便跨越近2000公里从贵州来到北京,而原因则是简单的一句“我喜欢演戏,看到北京的剧组多就来了。”

现在,什么渠道能接戏,需要准备什么资料,如何通过试镜,杨秀奇龙还一无所知,但他对此并不担心,杨秀奇龙对记者表示,虽然了解的都是道听途说,但也没有因此被剧组一脚踢出来过,相信随着时间和积累慢慢就会了解的。

对于之后的演艺生活,杨秀奇龙已有了规划。“就算每天都有群众演员的活,一天100元,一个月3000元,除去一个月房租1750元,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明显是不够的。但一如刚来北京的群演都是入不敷出,实在没办法就选择别的路,从商也好还是怎样,能挣钱就是,挣到了再回来继续演,这叫曲线救国。”杨秀奇龙说道。

来北京的第二天,杨秀奇龙签下了一年的租房合同,房子地处东五环外。

在成都的一所艺术专科院校读书时,杨秀奇龙有了北漂当演员的想法。只是毕业提出来后,家里和周围人的第一反应是不信任,认为去当地的话剧组更合乎实际。但他认为,自己有自知之明,171cm,不高的个子,并不帅的面孔,虽然最终可能无法成名,但能演戏就是目标。“人人都有自己的一碗饭,把它端好了,端平了,就行了。如果听从父母安排去话剧组,我的演艺生涯可能第一步就走偏了”。杨秀奇龙说。

对于人们对群众演员的争议,杨秀奇龙认为,搬砖300元一天,群演120元一天,从待遇上来说,我们群演甚至要比搬砖赚得还少,但是来做群演的人们依旧络绎不绝,为什么?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梦想。

当然,杨秀奇龙更多还是想去试镜,去当一个有戏份的角色。但当前为了生活,他只能选择群众演员这条路。“简历不知该写什么,学校的话剧表演应该不能写,剧组的工作经验没有,只有跳了十年的街舞经历,但这也许会让他们认为我并不是专业的演员,因此只能从群演做起”。杨秀奇龙说。

对于目标的设立,杨秀奇龙显得小心谨慎,他认为,如果有机会,还是希望做到特约以上的级别(演员一般分为群演、特约、配角、主角)。而被问到计划何时能达成时,他没有直接给出答复,而是回了一句:“不是很着急,常年东奔西走,早就把耐心磨得很坚韧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机会没了,继续准备再来就是。”

来北京的第六天,杨秀奇龙接到了第一次群演的机会,和他一起的,还有和他一样的十几个京漂群演。

为了生存

早上5点离开,8人居住,每人月租300元的隔断间,张卫平每天需要赶最早一班的北京15号线,再转乘20多分钟478路公交车于7点多抵达北京电影制片厂旧址等戏,这是他没戏拍时候的固定行程。

2006年,34岁的他在老家甘肃一个建筑工地打零工时,通过报纸看到一个北京电影剧组在全国招演员组训,第二天就揣着他全部的家当,坐了30多个小时硬座来到北京。

张卫平说:“我没上过一节专业课,可是喜欢演戏,那时觉得这是最接近张艺谋导演的机会”。当然,演员面试第一轮张卫平就被刷掉了。而后,通过面试时其他人的介绍,便来到了现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旧址等戏。

这一等,是十二年。

期间,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城市的影视基地张卫平全部走过,最多的戏份是演电视剧《铁血刀锋》里的一个将军。

张卫平说:“去了上海横店跟组70天,我接到的最有名的戏是《建国大业》,虽然只是四五百群演中的一个。”

自我介绍时,张卫平开口的第一句话经常是:“我是演员张卫平”。他的手机屏保是2012年拍电视剧《成长》时与主演郭晓冬的合影,手机里目前存有二十多位参演电影的副导演的联系方式,加入的群演招募群也有十余个。

十二年间,“不稳定”是生活的唯一常态。张卫平介绍,在他的从影经历中最高的片酬到过600元一天,也有一个月一场群众演员戏都没接到的情况。在他的记忆中,签过正式演员合同的只有两次,一次是2500元一个月,一次是5000元一个月。

张卫平介绍,现在找群演的趋势就是找年轻的,基本上全用“90后”。8月23日当天,他所在的十余个群演招募群发布了近百个通告消息,但绝大部分招录的要求都是“30岁以下,形象好”。张卫平说:“尽管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片场经验比年轻人丰富,但这是剧组的要求,不能怪他们,只能说自己有自己的劣势”。

转型,张卫平思考过。“但现实是很无奈,现在没有路可以走了。想去上班,再能吃苦再能干,年龄段被卡死了,不会被聘用。建筑工地也干不动了,所以只能做这个行业。演戏从梦想变成了生存的手段”。他说道。

现在,张卫平已安定于自己的群演职业,去演艺公司试镜等活动,他已不再参与。张卫平说:“如果面试需要穿一套运动装,就得买一套吧,加上来回路费与吃饭,还不一定能面试上,实在没那个钱了。安安稳稳做群演挺好的,去了就有钱,还能继续演戏。自己十二年间,还没见过一个稍微有点混出名堂的。”

8月23日上午11点,张卫平分别向记者介绍门口等戏的每个人:“这个骑摩托车的年轻人主要演汉奸的,你看像吧;那个白衬衫老头之前演过一个全国播放的老年保健品广告;那个20来岁的女孩,四五年前就在了,没钱的时候就接一场群演戏……”

当记者采访其中一位女孩时,她不愿透露姓名,只是说来自重庆,现在身份证丢了,回不了家,所有家当就是手上提着的大塑料袋装的衣服。被问及居住地,她犹豫了几秒,然后回复道“麦当劳、肯德基还有旁边的市第三医院,如果有钱就住网吧”。

张卫平向记者表示,自己十二年来见过无数这样的追梦青年,他们来做群演的初衷是好的,只是能成功的很少。“成名比中彩票难多了,中彩票起码是真实发生的,明星梦都是不真实的,是渺茫的。可每年还是有大批人飞蛾扑火,真搞不懂”,这是采访最后张卫平对群演行业的唯一一句评价。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