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造成大范围失业、贫富分化加剧?听听李开复的“黑暗童话”

宋笛2018-09-03 21:5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笛  尽管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比如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AI》、沃卓斯基兄弟导演的《骇客帝国》系列——已经尝试用足够冲击的剧情来展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但是比起这些遥远的设想,一些更具体、更临近的事情需要被谨慎判断、小心处理,比如可能的大面积失业和贫富差距拉大。

“真正让我担心的是真实世界里大规模失业可能引发的严重冲击,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动乱”,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刚刚出版的新书《AI.未来》中做了这样忧心忡忡的预测。

这并非一个长期的预测,在李开复看来,人工智能对就业构成的威胁来势之快,远超过多数专家的预期,蓝领和白领都将卷入这一失业浪潮。

这个阶段将会在什么时候到来?

在新书发布会的当天(9月2日),李开复表示他的预测并不是基于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被粗略的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两个阶段,目前技术水平仍处于弱人工智能),而“只是用今天AI的技术加上可以确定的未来15年延伸”。

李开复在书中将职业按照受人工智能影响分为了四个分区,包括结合区、安全区、慢变区和最值得注意的:危险区——这个分区内包括了电话销售、税务代表、简单翻译、卡车司机、餐厅后厨、洗碗工等职业。李开复悲观的预测到,在未来10-20年时间内,美国有40%-50%的工作岗位是能够被人工智能替代的。

一个有趣的推论是:一些体力劳动岗位可能比脑力劳动岗位更具有“人工智能抗体”,这一推论来自于人工智能更擅长于演算而非行动的技术特性——一些精细的动作需要更多复杂的技术完成。

大范围的失业仅仅是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之一,更重要的影响来自于人工智能将会带来的贫富分化。李开复认为未来中美两国数家人工智能巨头将会“把消费者的财富揽入怀中”,这将会对人类社会结构带来重大的影响。

这一推论同样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和由此产生的商业形态: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燃料”,这也意味着一家公司掌握越多的数据就有可能把自己的人工智能“喂的更饱”,从而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带来更多的数据。

这个循环将会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这种天然的限制一定程度抑制了此前的商业垄断——形成一批前所未有的庞大企业。

毫无疑问,这些设想都还尚未实现,也没有必然的证据能够一定推导出这样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如果你不愿接受这样悲观的设想,那么权当它只是一个有关人工智能的“黑暗童话”。不过,即使最乐观的人也难以忽视类似的论断并不独属于李开复本人。

2018年6月,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亨利·A·基辛格曾经在《大西洋月刊》发表过一篇名为《How the Enlightenment Ends》(启蒙时代如何终结)的文章,基辛格在文章中认为“从哲学、理性,以及各个方面来说,人类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兴起都毫无准备”,并表示“人工智能的技术开发者在政治、哲学方面的经验缺乏就和我在技术方面的经验缺乏一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谭铁牛曾经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人工智能虽然现在还远不足以威胁人类生存,但其社会影响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谭铁牛接受媒体访问的时间是2015年,而自2015年以来的三年时间恰恰是人工智能概念发展最迅捷的时间,一批垂直行业的应用在资本的催动下崭露头角。

过分的担忧并无必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技术浪潮前,人们对于其影响往往表现出短期的“神经脆弱”和长期的“迟钝麻木”,无论是消极的方面或是积极的方面均是如此。但是,正如基辛格所建议的那样,我们应该开始为此做出努力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