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闯进能源“碎片”世界的那个人

李紫宸2018-09-07 22:52

(图片提供: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紫宸 2018年9月5日,在远景集团上海总部的办公室,创始人兼CEO张雷预计,2018年他的公司营收会继续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长——过去一年,这个数字还是116亿元,与此同时,这家新能源公司的风机装机增量目前处于国内第二位。

这个成绩距离张雷的第一台风机产品面世刚好10年。现在,他已经是中国新能源领域最为人熟知的面孔之一,远景集团也成为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中晋级最快的企业之一。10年前,这家公司研发的第一台样机在江阴一家临时的工厂中装配下线,张雷将样机送给了彼时的风电开发龙头企业龙源电力,并在江苏启东风电场进行了试用。几个月之后,双方签署了第一笔订单。

风力发电机的研发制造贡献了这家新能源公司的绝大部分收入,但其眼下正在做的事情却表明,这家公司早已不仅仅是一家硬件公司,同时也在提示着新能源领域正在发生着的一些变动。

张雷认为,伴随新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能源将逐渐进入一个”碎片“时代:人类正在逐渐与过去的集中式能源形态作别,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分散的能源布点——那将会是一个由数以十亿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用能设备构成起来的“碎片化”系统。

能源行业似乎开始往另一个版本进化,现在,能源物联网将推动这些变化更快地到来,而商业世界的机会正蕴含其中。

每年一个百分点

张雷归国创业那一年,中国光伏行业的创富故事以及明星公司已经开始涌现,风电行业也已经具备了雏形。此后的十年当中,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呈现几何式增长。2007年底,中国新增风电机组3155台,新增装机容量330.4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590.6万千瓦,风电场158个。到了2017年,国内新增装机容量19.66GW;累计装机容量188GW,当年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比重37.40%,比排名第二的美国高出12.643GW;累计装机容量占全球比重34.88%,则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2.11倍。

光伏的增速在此过程中亦大跨度增长,不过他在对比之后依然选择了从风电切入。“如果你去了解能源发展的历史,会看到度电成本是非常关键的推动因素。在当时,一方面,风电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度电成本最低的类型,其次,和彼时已经大热的光伏发电相比,风电也更具有技术含量。”张雷说。

也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当时他曾预测,未来光伏产品同质化会非常严重,也会更容易演变为红海,因此,即便未来有一天涉足光伏,也不会走设备制造这条路。

张雷表示,这样的选择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明智之举:这不仅仅源自市场的持续性增长,更加关键的考量在于,从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到发电机、齿轮箱、叶片、轴承的研发,再到智能控制等等,风机的制造留给企业的技术发挥空间更大,在这一领域的浸泡,让他的公司在过去十年之间积累了很好的技术功底,更为其植入了技术驱动的基因。

直至现在,风电装机收入依然占据这家公司最大的营收板块,但张雷的目光远远不是仅停留在这里。

根据远景提供的最新数据,这家公司正在运用的一种被称作“EnOS™”的物联操作系统,将数以亿计的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储能乃至用电终端连接起来,这样的物联系统,目前已经协同管理了全球超过100GW的能源终端和5000万个智能设备,而这个数字在未来很可能会以加速度继续扩容。这距离其推出这一操作系统仅仅两年的时间。

远景智能副总裁孙捷介绍,接入了物联系统的企业,既有民营的新能源企业和外资能源的巨头,也不乏包括中广核这样的国有大型电力集团,远景在几年前与中广核开始了在新能源板块的合作。

2006年底,张雷放弃了在英国的工作,带着一个10个人的海归创业团队回国,次年创立远景,此后,来自麦肯锡的投资总监、华为公司的大客户主管,乃至美国思科的技术专家等背景、身份迥异的人陆续加入其中。在此之前,张雷在英国伦敦从事金融衍生品相关的工作,频繁与各大国际能源公司接触。

2018年9月5日,在位于上海的远景研发中心,张雷说,如果是十几年之前,在中国做能源领域的创业创新,基本不太可能。但过去十几年的时间当中,伴随风电、光伏的快速发展,这样的状况改变了。

过去五年,远景的新增风电装机量每年增速在40%以上。和远景一道,包括风电在内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容量同样行驶在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上。根据《2018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的数据,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中的占比在过去几年中正在以每年平均1-2个百分点的数字在增长:2015年占比为11.8%,2016年为13%,2017年则达到13.5%,在今年4月出台的政府中长期战略中,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50%。

这样的增速预期得到了新能源领域专家的认同。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认为,能源转型的方向首先即是向新能源方向的转变,不仅在中国,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在全球范围内还将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地走高。尽管眼下,弃风、弃电这样限制行业发展的技术屏障依然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新能源对于化石能源的替代则是不以人力转移的趋势。

能源的“碎片”

2016年,远景智能副总裁及光伏业务总经理孙捷,在美国硅谷参与创建了远景海外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现在,这个硅谷中心与上海的研发中心分工协作,用以开发光伏数字化平台上的应用。

现在,超过10GW的全球光伏发电资产正在这个平台上运营,它们中的80%来自于中国的市场。“ 硅谷创新中心侧重算法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中国技术团队更侧重于创新应用和产品开发。国外的光伏电站和风电厂已经经历了大规模增长的阶段,如今这些区域更多处于精细化运营的阶段,他们对于电站的运营管理和数据分析拥有更多的经验,而中国的新能源还处在大干快上的过程中。 ”孙捷说。

这是这位前麦肯锡咨询能源领域的高管在远景工作的第8个年头。在此之前,他主要服务中国的大型能源央企,例如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传统油气公司,以及国家电网这样的电网公司。孙捷回忆,加入远景的那一年,中国风电市场的整机制造商至少有7、80家,远景也远远称不上是体量乃至声名显赫的企业,但这家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做的事情似乎有一些不同。

孙捷提到了创始人张雷曾经在他加入初期给到的一个建议:绝不能只关注风能,而是要多看风电市场之外的事物,并发掘新能源市场的10亿美金级机会究竟在哪里。

张雷则回忆,当年在伦敦从事的金融衍生品工作,并不是他所认为的“最有意义的事情”,而对能源行业的接触则让他意识到这个行业可能面临的深刻变化:十年前,气候和环保问题不仅在全球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话题,在中国也日益成为公众乃至政府机构加以重视的工作。

张雷认为,眼下的能源世界其实已经置身于一场重大的重构进程当中,人们正在经历的能源变革,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一个碎片化的能源系统开始加速形成。

与传统在某个地区建立煤电工厂这样的集中式发电方式相比,现在的能源市场开始逐渐转变为一个充斥着“碎片“的世界:从一个光伏面板到一台风机,浩浩荡荡的碎片化能源,成为了这十几年能源变革最主要力量。

在张雷看来,碎片化的本质在于风电和光伏在技术的进步之下逐渐走向高度的经济性。尽管目前的风电和光伏依然还需要依赖政府的补贴,但其度电成本每年在呈现一定比例的下降。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长高纪凡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成本的快速下降,并最终达到低于火电的成本以后,可再生能源发展将会成为最主要的发展动力。去年全球太阳能新增装机达到103GW,未来这个水平还会继续提升。

高纪凡亦认为,高度分散化的可再生能源,必然要需要借助智能化的手段进行信息和能源的深度互联,构建起一个联络生产端和使用端的稳定可靠、富有效率的体系。

张雷则提到了光伏安装规模的增长,过去一年,中国仅分布式光伏就安装了30个GW。因为碎片化的到来,能源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面目全非”,每一块光伏面板,每一个风力发电机,每一个储能电站,每一台电动汽车,都是一个智能物联网终端,而包括天合光能这样的光伏设备制造商正是这个进程的助推者。

正是因为如此,张雷的物联网业务具备了得以开展的前提。

一个月之前,远景集团以不菲的价格从日产旗下买下了汽车电池公司AESC,那是一家业务涉及电池研发、生产、组装乃至系统管理的全产业链的公司。

在张雷构想的“碎片世界”中,电动汽车是最为重要的主角之一,对比他解释说:“如果是一辆燃油车,你永远没有机会去改变燃油车里面燃料的颜色,因为那只是石油的颜色。而这一次,因为电力化,电池中的能源,得以改变了颜色,它可以是‘黑色’的煤电,也可以是清洁的、‘绿色’的光伏和风电。”

张雷认为,那些数以千万、数以亿级的消费者,将会成为这场能源形态进化的最终的颠覆者,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则构成了能源市场最重要的两个变量,而能源物联的技术将使得汽车成为能源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早在2011年,这家有志于打通新能源产业链的公司,就曾对汽车电池做过先行的尝试:当时找了日本的团队进行储能电池技术研发的一些前沿的一些探索,但彼时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经济性还远不能达到要求,整个市场也并没有发展起来。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这很重要。”孙捷说。

孙捷认为,对于这家能源科技企业而言,此时涉足电池行业已经到了一个恰当的时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资深记者
长期跟踪工业、信息化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动态,重点关注钢铁、能源、通信等相关产业,相关领域上市公司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等。擅长深度、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