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零资本裂变至7000亿背后

王雅洁2018-09-28 20:5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雅洁 从零资本到7000亿,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走得并不容易。

9月27日,中广核副总经理谭建生在“中广核改革开放40周年故事汇”上表示,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21台、在建7台,已发展为我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及全球最大的核电建造商,总资产已近7000亿元。

借贷建设

此前,中广核起步于中国大陆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1978年,邓小平宣布,中国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由此揭开了我国大型商业核电站发展的序幕。大亚湾核电站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

谭建生透露,事实上,大亚湾核电站总投资约40亿美元,但当时中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为解决最困扰的资金问题,大亚湾核电站采用了“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的全新模式——向银行借贷进行建设,建成后将电卖给香港换取外汇。

在国家计委的投资项目表上,大亚湾核电站一栏的投资数额赫然为“零”。中广核相关人士把这一思路形象地叫作“借钱买鸡,养鸡生蛋,卖蛋还钱,还有钱花”。“借贷建设、售电还钱”也打破了中国重大项目由国家投资的模式,打造出“零资本裂变”的模式。

谭建生说:“从大亚湾核电站的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到如今‘华龙一号’ 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设备国产化率86.7%,从40年前的 ‘小学生’,到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出口到老牌核电强国,改革开放40年,我国核电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际布局

谭建生所说的变化,还体现在核心市场竞争力上。

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进一步表示,核电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重大的成果之一。

黄晓飞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30多年前,法国和英国共同来到大亚湾,为中国建设首座百万千瓦级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中国人完全是‘小学生’。30多年后,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联合,共同建设英国20年来首座核电站。”

从引进国外技术,到使用自主技术成功开启全球最高端市场,中广核走了40年。2016年9月29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实现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

谭建生介绍,英国核电项目包括欣克利角C、赛兹韦尔C、布拉德韦尔B三大项目,其中采用华龙一号的布拉德韦尔B项目拟采用中国自主三代技术“华龙一号”。他认为,“进入英国新建核电领域,意味着中国已从核电技术输入国,跻身为核电技术输出国,这背后正是中广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结出的实果。”

数据统计显示,近十年来,中广核每年的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5%左右。近三年,中广核累计科研投入接近100亿元,目前已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7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

据悉,大量的研发投入,让中广核近年来产生多个科研成果,除华龙一号技术外,中广核研发成功了中国首个核电站“神经中枢”——数字仪控平台“和睦系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拥有此类技术的国家,目前已经在9个新建核电项目中应用,实现了从二代到四代核电堆型的全覆盖,为我国核电建设节约资金近30亿元。

此外,中广核还完成自主先进核燃料组件、离子体处理固废技术研发,在全球首创电子束处理污水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并在先进核反应堆、事故容错燃料等前沿领域展开新布局。

国产化破局

“大亚湾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不到1%,连大宗的材料,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仅调试锅炉是中国生产的。”谭建生介绍,在成功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1997年岭澳一期核电站开始建设,虽然仍是外方设备总包采购,但中广核利用中方设备采购分包的机会,有意识地推动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承担核电设备的部分国内采购,一举使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30%。

到了岭澳二期,两台机组国产化率达到64%。在该项目,首次实现了以蒸汽发生器为标志的百万级核电站主设备的国产化。2009年,中广核发起成立了“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期间,联合研发中心设备研发和成套供货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随着中国核电的规模化发展,核电自主化比例持续上升,从红沿河1号机组的75%,到阳江核电5、6号机组的85%,再到“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的86.7%,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发生了跨越式发展。

谭建生表示,中广核依托20台CPR1000在建机组逾2000亿的设备总投资市场,带动了整个产业链5400多家企业共同发展,推动我国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掌握了核岛和常规岛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市场化路径

从合资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开始,中广核就融入了市场化的基因,走市场化的道路,形成了对接国际一流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在谭建生眼中,中广核已经实现了规范的公司治理与董事会运作,根据成员企业发展阶段、业务特点,实施“分类放权,逐级授权、动态调整,独立审计”,在实践中兼顾企业经营发展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为适应新的发展格局,目前,中广核按照“小总部、大产业”定位,“三层架构、三类发展、两级管控”的原则出发,构建了“集团总部—产业板块—业务单元”三层架构。集团总部定位为战略管理与资本投资平台,核心是管资本,打造资本运作中心;产业板块定位为产业利润中心和经营发展平台,核心是管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业务单元是业务运作中心,核心是安全生产,实现价值创造。

根据不同产业的成熟程度,中广核将业务划分为“产业板块、新业务和新项目”三类,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根据发展阶段差异,成熟期公司重点考核财务回报,成长期公司重点考核核心竞争力指标,孵化期公司重点考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核技术应用产业孵化过程中,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把央企的管理、资金、品牌优势和民企对市场敏感、机制灵活的优势结合起来。

如何用人

除去国际化布局与市场化思路的敲定,下一步,中广核又将如何改革用人机制?

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未来在用人机制上,中广核亦在推行市场化改革主线,深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体制机制创新。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试点企业从外部市场选聘职业经理人达到102人,内部转化职业经理人达到64人,共占到试点企业同层级经营管理者队伍的50%,其中中广核核技术公司职业经理人比例达到97%,除公司总经理外均为职业经理人。

在布局国际市场的背景下,中广核开始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自2004年开始,中广核陆续开展国际化储备班、定向班、高管班、语言班等6个类别34期约760人次培训,形成一个分层、分类、训战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广核实现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目前,中广核在20多个国家进行了战略布局,境外员工超过3000人。

当天,辽宁红沿河核电公司总经理廖伟明,“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王鑫,研发“和睦系统”的北京广利核公司副总经理孙永滨等人还分享了中国核电改革开放40年中的典型故事。

据悉,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中广核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联合摄制的十集大型纪录片《改革开放40年•核电风云录》首映式。该纪录片的创作历时9个月,摄制团队足迹遍布中广核在国内的6大核电基地及香港、法国、英国等多地,全面展示了我国核电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从大亚湾走向世界发展历程,是我国电视媒体对核电事业最大篇幅的报道和记录,纪录片将于今年10月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国企国资等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资讯。